为生命奠基
——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特级教师 窦桂梅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学好教材,超越教材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绝对不能只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正像《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选文建议中说的那样: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只要“符合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有了这种课程意识,我们就能依据《大纲》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把教材看作一种客观存在,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并能准确地加工教材。
首先要扩大篇章的积累。就拿1994年我教的一年五班来说,我们尊重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并适当地进行了增删取舍。六年来,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新增加了72篇文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多种书籍来读。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洪应明的《菜根谭》到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部分书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我们自豪,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可我们却看到青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横空出世”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六年来,我带领学生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背诵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马失前蹄”,一向得意的他失望极了,在我开导他的第二天,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到: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春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这些融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将成为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超越教材,不但在量上扩展,还可以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例如,《人民教育》在1999年的第二期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以这篇教材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当作参考资料之一,可以上网,可以请教别人,总之采取不同方式查阅大量有关李大钊的资料,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几天后,学生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可见,超越教材的目的就是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少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其结果是“悠悠的小学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现在,我已经成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时时提醒自己:今天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再也不能像我那样活。学生的生命大多要在课堂中度过,教师必须让学生在生命的40分钟焕发生命的活力。“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快”。看来,课堂已经不是学生学语文学做人的唯一渠道,因此,今天的课堂已经不仅仅指学生的教室。是否可以这样说:“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因此,要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语文,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那么,如何加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正面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呢?我想,我们可以尽力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我们一起和大师对话,与专家讨论素质教育,请教授到我们班讲座。我们组成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我们一起慰问孤寡儿童和老人,我们一起到部队去夏令营,我们一起去滑雪感受冬天的独特,我们一起到我的家乡参加义务劳动,我和孩子跳绳,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打雪仗……当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从而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于是智慧与创造就表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从他们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创造文集》到《诗词配画文集》到《信息资料文集》;从《感悟文集》《心灵日记》到《语文报》……这一项项创造的奇迹,也许正是开放了课堂教学,他们才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家长在来信中,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觉得来信的家长虽然是事业的强者,人生的英雄,但又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不像电影小说中的人物那么遥远,而恰恰是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就这样,一封封学生的回信,传到家长的手里。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和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这里特别要说的是王艺博的父亲——王宏。他写了13000多字。文中讲了自己得了小儿麻痹,随父母下乡走“五七道路”。落实政策全家回城参加高考,居然超了35分,由于身体的缘故没有被录取,在市面粉厂工作。没想到工厂倒闭下岗在家。生活的重重打击,他却仍然顽强地自学了中文函授的专科和本科还学会了雕刻和画画手艺。尤其他在结尾写到:“亲爱的六年五班同学们,身体的健全是父母赐予你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用大脑好好地使用它们,千万别让你的双手闲着,双腿蜷着”。那是放学的一天,王宏拖着残疾的双腿走到我面前说:“老师,你们搞的这项活动我儿子变化很大。您发觉没有,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去开过一次家长会,我儿子不让我去,怕我掉他的价,让他没面子,所以让他妈妈去,他妈妈的腿脚比我好,而且有工作。有时候在人多的地方他不喊我爸爸。你们搞的心灵对话的活动,哪是教孩子学语文,学作文,您是教孩子做人哪!你知道吗,我看了儿子的回信后掉泪了,他在信中竟然对我说:‘爸,现在我觉得你比谁都伟大!’……”是啊,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回信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见解,但,这真实和真情中是一种共同的道德力量,一种共同的精神力量!
六年级的下半年,我们班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每个学生写一封信。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用六年里发生的真实小故事进行叙说。学生看后,纷纷给我回信。一封封纯真、感动、感激,甚至提建议和意见的信都化做了爱的翅膀让我们伴着幸福的泪飞翔!正像学生讲的那样:“也许再过20年,30年这份精神礼物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老师,六年里2000多个日日夜夜,您不是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召唤我,您是手拉着我们的手,肩并着我们的肩,和我们一起去经历风雨,一起去享受彩虹,一起去攀登人生,一起去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我深深知道这是学生对我们当老师的鼓励,不过,还有什么能比得了此时的幸福呢!
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我认为,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自我的一种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主的互动。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语文学习最终能成为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的话,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首先,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还能留在教师队伍中吗?我还想,教师的笑是为了什么?难道是机械的露出牙齿,故意摸摸孩子的头,坐在屋子里感受窗外的阳光吗?不,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经验早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教育有一条简单明智的真理那就是你向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要同时提出十条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幸福、自信、坚韧、向上等庄稼,从而排除掉那些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等杂草。不然,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
其次,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学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学生敢和你平等对话,敢挑你的毛病;敢提出和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
记得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课文:“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坚强和伟大。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邱少云真伟大,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而是要被烈火活活地烧着还要还要一动也不动呀。”又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曾被开水烫过,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可大火是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要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能发出一声呻吟,不能挪动一寸地方,他太了不起了!在同学们都沉浸在对英雄的无比敬佩之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敌人又那么近,他身上又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东西怎么没有爆炸呢?这可是我教了多少遍这篇课文也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我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讨论,课堂一时静了下来。这个撞击性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再思考,再感悟。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解决的。他说,“老师,枪支弹药一爆炸,整个形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士的伤亡,他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行,那么他肯定把一只手深深往泥土里抠,使劲地抠,奋力想把子弹或手榴弹埋在泥土下面,同时还要忍受大火对他的燃烧。最后用身子死死压住泥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个让我呆住的问题,这个课文没有写出来的问题,被学生创造性的解决了。今天孩子,有今天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今天的教师是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注意向学生学习,做到和学生在课堂一道幸福成长,是我们成熟睿智的标志。
可见,超越教师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由此,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体能、知识、精神、智慧,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
敬爱的领导、老师们:作为一名立志在一线教学中执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我们,相信每一个教师都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浇灌语文教学之树。相信,我们为教育永远绿满人间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