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当课程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后,评价机制对课改的制约性便日益凸现出来,由于新的以生成性、激励性、促进性为主的评价机制尚未确立或者已经建立的评价机制还是太倚重成绩和结果的排比,导致教师在课改创新活动中依然缩手缩脚、畏首畏尾、观望徘徊。只是迫于行政和教研部门的压力和要求,在人前做一些表面化的装饰和表演,背后仍然搞大密度的灌输,大搞“双面化”教学,课改教学没有大的动作和突破。于是打破教育评价这一坚冰便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的依据
1、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综观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其评价特点明显体现为:一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二评价内容,由片面转为全面。三评价功能,由单一转为多样,由通过测验来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发展到诊断问题、改进教育、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总结性评价发展到注重评价的形成性作用;价值观念由一元转为多元,由收敛转为发散。评价手段,由定量转为定量、定性相结合。从推崇各种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发展到提倡观察、交谈等定性分析,再进一步发展到广泛收集信息,进行解析论证,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2、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理论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向传统的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它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思考当前的教育问题,对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观与评价观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六部分"课程评价"中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学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法进行的学习。
二、加德纳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1.人至少有七项智能,评价学生的智能应是多元的
加德纳在他所著的《人脑结构》一书中提出,每一个人都具备至少七项智能,具体到个人表现有所不同。有人七项全能,有人某几项或某一项突出,但其他缺乏,大多数人居中,某几项优异,某几项稍差,某几项更次之。他试图拓宽人类的潜力,并严肃地指出,一个人的智能不能以他在学校环境中的表现为依据,而是要看这个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人的聪明智慧表现在各个方面,人们在各个领域里的成功都体现聪明,没有一个统一而固定的衡量标准。世界上许多著名人物并非是当年学校里的所谓的“人才“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前英国首相温斯特?丘吉尔曾在阅读上遇到问题,有点口吃,而且异常好动。曾被归入学习最差学生的行列;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在学校中七次考试不及格,父亲常说他愚笨,并以此而感到羞愧;美国第27任总统威尔逊到19岁还没学会字母表;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小时候算术学得很不好;巴顿将军被认为是学习无能者。他二十岁才上学,一有机会就逃学,学习成绩一直不佳;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小学校长提到班上成绩不好的孩子,总是少不了他,以致肖伯纳在一个剧本中取笑牛顿不能直截了当地算出3×7;拿破仑读小学时不能正确地拼写,语言不通,字写得很糟,致使老师与家长都认为他没有出息;前任英国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高中没有毕业;波兰前总统瓦文萨只有小学文化: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中学时数学和物理的成绩都不好。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认为是平庸之辈,或者是不堪造就的人,后来却成了影响世界进程的著名人物,都说明学生可塑性很大,教师不能一碗凉水看到底,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有智能最佳点,在承认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实行成功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成功,评价标准就要多元化。不能仅限于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
2.大多数人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评价应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智能多元论关键的一点是,大多数人的各项智能都可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可能有人认为自己天生不具备某项智能。加德纳指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培养和指导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使七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评价学生的目的是进行鉴别、选拔,还是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传统评价观受泰勒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影响,以预定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其常常使用终结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其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鉴别和选拔。通过学生评价,让鉴别出来的“好”学生,进一步学习,而对“差”生,则认为没有深造的基础,进而剥夺其进一步学习的权利。“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学生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智能,评估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认识自己智能的优劣,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自己的劣势,发展自己的优势。由于在解决特定问题时各种智能都起一定的作用,是靠整体智能水平完成的。因此,评价目的不仅要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智能组合的整体提高。
3、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拓宽教学方法,只要教师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一天中某个时刻有机会利用他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加德纳根据七项智能提供了35种教学方法,例如,语言智能教学法,通过讲故事、出主意、录音、写日记、出版学生作品等。逻辑——数学教学法,通过计算、分类、分等、问答、启发,号召学生在学校的任何活动中都广泛运用逻辑一数学思维方式,使学生了解数字不仅仅限于数学课,而是我们整个生活。空间思维教学法,最容易的方法是帮助学生把书本和讲座的材料变成图画形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他们学习的东西,让学生在他们脑子里创造他们自己的"内心黑板",当被问到任何一部分特殊信息时,学生只需要调出他们的黑板“看看”上面的数据就行了。肢体运作教学方法,主要有肢体回答、表演话剧、编排木偶戏等,通过身体或手势动作来表达学生的观念,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自我省思智能教学法,通过给学生一分钟反应时间,给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消化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机会,同时也给学生一个缓冲机会,让他们随时保持注意力集中,为将要进行的活动做好准备。自我省思强的学生的一个特点是他们有能力为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教育者应该给学生制定目标提供机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为一生做好准备。美国特殊教育学家汤玛斯阿姆斯特提出三种人的智能发展的相关因素:个人天资(先天及后天遗传基因)、个人成长经历、文化历史背景,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
4.各项智能通常互相影响。
当人们做某件事时,通常需要几项智能相互作用,如一个排球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时,不光要发挥他的肢体运作智能,还需要语言、交际与自律智能同时作用才能表现适当。智能多元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模式,它帮助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活动范围,使一些被忽视的智能得到发展,未发展或关闭的智能得以激发,已发展的智能得以完善。
三、建立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观是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考得多少成绩为核心的,新课程实施后对课程的评价应把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程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第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
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对身边事物、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
第四、在学习中各种能力〈如表达、想象、动手、思维、自学能力等〉的发展情况。
第五、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表现。
第六、学习中积累的成果资料,如编写的学案、制作的课件学具、绘制的图表、完成的作业、考试卷等。
第七、从学生成绩的纵向对比看学生的进步情况。
针对以上评价层面,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价、历史留言板(或学习园地)评价、成果展示评价、活动课中的即席即兴评价、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评价、成绩进步评价、特长评价、实践表现评价等等,还可以召开专门的进步情况诊断会,组织同学(老师、家长共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