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需求互动 >> 专家坐台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让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方式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搜狐教育社区 | 点击数:2154 | 更新时间:2005-12-19 | 文章录入:向诗清 ]

 

让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方式

 

(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有两位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空间,想出了一个叫做小留学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欢迎。

  所谓小留学,就是两家的孩子,都到对方的家中去住一两个月,上学仍在原来的学校。

     别看这么一个空间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十分突出。现在回忆起来至少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初次离家,虽然不是一个人生活,但毕竟周围都是外人,环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独立生活的初步锻炼。

  二是培养了自理能力。初到别人家,孩子比较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他们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家务活抢着干,作息时间也安排得很紧,不会的事情努力学着做,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进步得非常快。

  三是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留学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着的都是陌生人,这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学习着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新的邻居,如何对待来访的客人,在新的家中听到长辈的教导,结合着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感到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是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孩子先后在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也算是一种比较研究。两个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成员有不同的性格、观念和生活习惯。分析着两个家庭的种种不同,可以起到从一个小窗口,加深对社会认识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注意扩大孩子的空间,这样放手地去锻炼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使劲……

  我就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位母亲,她把自己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去上学。这位母亲肯定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

  【专家指导】 帮助孩子发展正面的自我评价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孩子一辈子的礼物!孩子若觉得自己很能干,很有成就,而且对自己的评价很好,也就培养了孩子的高情商,为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成为一个快乐的强者打下基础…… []

(二)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锻炼可分为体力锻炼、脑力锻炼和综合锻炼。

  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

  有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学者,遇到了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报,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子和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

  大孩子非常沉着地对他说:你们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求职的。

  学者好奇地问:你会什么呢?年纪这么小……”

  大孩子解释说:我已经9岁了而且我已经有了14个月的工作历史,请看这是我的工作记录单。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业,和他一起游戏……”

  大孩子观察到没有聘用她的意思,又进一步说:你可以试用我一个月,不收工钱。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记录单上签个字它有助于我将来找工作。

  学者指着那个五六岁的孩子问:她是谁?你还要照顾她吗?

  听到的回答更令人惊奇: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车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费的。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们的父母也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出来闯天下。可我们就有那么一些父母,不但自己从没想过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如某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外的汽车上,竟有父母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

  最后,这位父母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父母是怎样想的!

  【专家指导】 孩子小,不会自理,父母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包办代替。其实这样做,恰恰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父母做得很辛苦,孩子不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反而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 []

(三)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候,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

  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

  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因为他支持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家庭中,父母也应创造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父母是这样引导他的上小学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父母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争论的?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当父母的再做点指导。天长日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有此作基础,她很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因而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

  【专家指导】 其实孩子的潜能是非常大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长。家长要学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的激发要通过内部的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和外部的压力来达到。积极暗示是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 []

(四)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

     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亟须探讨的课题。

  有经验的父母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

  有位父母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父母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

  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父母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

  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父母的观念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

  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子,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

  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刹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她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着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了上来,而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

  【专家指导】 现实生活中,家长们无不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成长的期盼,当看到人家的孩子表现杰出时,不少家长常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这种一味埋怨孩子的做法不仅是徒劳无益的,相反会伤害孩子的幼嫩的自尊心。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潜藏的才能,即便是临床上认为弱智的儿童也是这样…… []

(五)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由于父母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是很值得的。如有一位父母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于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舞蹈学好。

  有的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钱上,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安排出一个合理的零花钱的数量,但把支配权交给孩子,并且节余归己。这样做,不但能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他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得到提高。

  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让父母去做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嘛。如果把权利交给了孩子,他的选择反而会比较慎重,因为他知道,一旦选择了,就要由自己负责,是好是坏,后果都要自己承担。

  【专家指导】 一位学者去一所中学调查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怎么办?150名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9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让校本研究提升教师的价值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65]
· 城乡帮扶践行教育均衡 智慧…[59]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60]
· 做一名研究中考题的数学教…[53]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80]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130]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108]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208]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56]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604]
 
· 万州区高2017级高三化学复…[138]
· 全区2016思想品德中考复习…[397]
· 万州中学教研片区秋季工作…[568]
· 万州区召开中小学体育变革…[316]
· 2015年学校民防知识教育工…[355]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