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学会 >> 学术成果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利用“三读”模式 打造真实的课堂       
利用“三读”模式 打造真实的课堂
[ 作者:万州区龙都小学 罗小娟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56 | 更新时间:2016-1-13 | 文章录入:蒋毅 ]

 

区教育学会一等奖作品

 

利用“三读”模式 打造真实的课堂

万州区龙都小学 罗小娟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如今倡导的“以读为本”,并非是让学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地去读,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要使“以读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就有必要针对课文特点,灵活指导学生读书,在课堂上做到以下环节:

一、 多形式的感知性初读

感知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和加工、改组信息的过程,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字句,大体了解文章说的什么,初步发现文章的疑难之处。这些任务又应分步完成。1. 在读中感知全文的内容,并且边读边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自学;自由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不随意添字、漏字。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了解各段的大意;或边读边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进行质疑和标出学习的重点。3.在学生多形式的读文与动笔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齐读课题以后,老师非常亲切地说:“小朋友,请你伸出自己胖乎乎的小手,举起来,让老师和同学看看。”此时,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起了自己胖乎乎的小手,向同学老师显示。老师适时地提出初读要求:“谁能读课文?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可以站起来读。”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每个人都拿起书认真地读起来,好多同学还很自信地站起来读,整个课堂顿时响起一片读书声。老师则耐心地巡视课堂,及时纠正读书的姿势,或询问,或鼓励,并从学生的自由读书中了解他们的读书情况。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深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通过“胖乎乎的小手”的形象化,大部分学生能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主动阅读的能力。

二、分类分层的理解性精读

读书不能以一知半解为满足,浅尝辄止,而应当通过进一步阅读,把书“读进去”,才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行理解性阅读,应从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分类分层进行,要把读书与思考问题结合起来,把读书与讨论交流结合起来,把读书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尽力抓住提挈全文的纲,把握重点,打通难点,吸取文章的思想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就是这样引导学生细读的。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自由读文思考,在书上圈、点、画,并在同桌间讨论交流。同学们很快找到答案:青年画鱼画得很好,“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青年看鱼很认真,投入。此时,老师没有停留在这一答案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精读文中描写青年画鱼和看鱼的有关句段,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质疑问难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让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学生通过自读、思考、质疑、讨论、交流和感情朗读等,知道了“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理解体会了“一丝不苟”,并感悟了聋哑青年那份“与游鱼融为一体”,“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专注、认真的精神。课堂里师生平等共同学习,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再如《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教师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三、多风格的表达性议读

在学生充分进行理解性议读之后,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双基”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表达性朗读训练。这是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再“跳出来”,立足内容看形式,为品味、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而进行的阅读。搞好这一步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步阅读要十分注意讲求实效。不仅要抓住文章写作的好处,还要以文章为范例,搞清楚具体应用这一写法应当注意些什么。如有可能,还可仿照这一写法写篇小文。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的句子:“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教师可以这样导读:“你能按你的看法读读吗?仔细听,他读出这种语气了吗?他哪儿读得最棒,为什么?我们学学她,像她一样读读。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 还可以用“嗬!好大的雪啊!”开头,写一个片断。再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第四自然段,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作为读者,作为游客,应该用赞叹、佩服的语气读。但如作为船夫,则应该用自豪的语气来读。这段话中的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倒退。作为游人,除了赞美、惊叹,还可能有担心甚至害怕的感觉,但作为船夫,则是一种潇洒,非常地轻松自在,操纵自如。因此,从不同的角色来读,就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提高他们的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四、深层次的积累性诵读

读书不能随读随丢,读过忘光,应该在心里,在笔下留下点东西。崔峦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语言积累不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对“语言”的积累,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积累性阅读。读熟,背诵精美段落,摘录某些警策语句,选取某一角度写出读书心得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个环节也可向课外延伸。

当然,以上环节不是固定不变的,使用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特点,灵活掌握。但有一点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一定要落实以读为本。坚持以读为本,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上一篇文章:务实高效 追求卓越
下一篇文章:小学语文高段“模块式”课前学习策略探究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65]
· 城乡帮扶践行教育均衡 智慧…[59]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62]
· 做一名研究中考题的数学教…[53]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80]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131]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108]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208]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57]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604]
 
· 践行智慧教研 打造优质课堂…[22]
· 打造精品项目  服务万州教…[465]
· 打造优质课堂  优化数学教…[364]
· 万州区优秀课堂教学模式评…[436]
· 践行学生先上后学模式  打…[570]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