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重庆教育学院点)授课提纲
评价、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万州区教科所 高建中
2012.11
摘要:
一、教学设计(备课)
二、课堂观察(看课)
三、评价(评课)
一、教学设计(备课)
备课,从学情分析开始
学情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1、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现状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
3、学生群体的悄然改变
……
(二)什么是学情分析
1、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的学情观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什么是学情
……
3、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
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
分析学生“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
2.根据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确定教学目标
找准学生“五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注意点
兴趣点
兴奋点
“长点”(长处)
“短点”(短处)
找准学生“注意点”,抓住学生的“心”
找准学生“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动力
找准学生“兴趣点”,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找准学生“长点”,“扬长”
找准学生“短点”,“补短”
分析学生“特色”,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多巡视观察
多倾听了解
多实战演练
多思考反思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情问题及对策
1、学生的学习目标偏差,信息意识不强
学信息技术等同与学电脑
“学”与“用”脱节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策略
2、学生的学科差异
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
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分层与分组
3、学生重操作技能,轻理论知识
基于“操作”的学习
创造与运用困难
从实际出发,活用理论,
解决实际问题,学科整合
4、学生不善于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
学科特点的影响(任务驱动、学练交替等)
学生知识系统性差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馈
引导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二、课堂观察与诊断
课堂记录和分析
学科内容诊断
“以学论教”评价
(一)课堂记录和分析
1、看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
2、看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3、看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
1.教学结构记录
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
3.课堂提问记录
4.课堂反馈记录
5.结构性语言记录
6.学生语言流动记录
7.学生学习状态记录
8.移动路线记录
9.叙事性文字记录
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
三、评价(评课)
(一定要有建议)
1. 关键性教学事件分析
2. 学习结果水平分析
3. 教学任务认知水平分析
4.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5.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6.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7.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8.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目标的达成等)
9.其它
一看学生
1.兴奋点是否被拨动
2.积极性是否被调动
3.与教材和教师对话是否主动
二看老师
1.是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2.是否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灵活的应变力
3.是否把握并完成了教材规定的任务
四、课例探讨与分析
1.根据课例分析一个环节, 并作出策略建议。
2.交流与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