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 王小叶
体验式教学最初是在对心理品质教育教学实践考察调研基础上依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归纳总结出来的。具体地说,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来完成)──方法探讨(通过生生、师生协作完成)──实践运用。
一堂课就是由多个基本环节的重复叠加完成的。即由师生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一系列相关事件构成的。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必须借助体验来达到意义建构。师生的活动或创设的事件都是为学生的体验服务的。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精心剪辑情境素材
在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中,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设置非常重要,隐含着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起导向作用。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中精心剪辑情境素材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好的情境素材的运用,对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和提升教学效果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选择剪辑情境素材时应科学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1)经典与时尚的关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能准确反映某个问题,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同时许多经典素材经过许多人反复剪辑,其科学性严密性得到公认,许多素材可以直接引用,而且可以省却很多编辑的时间。但一些经典素材由于时代久远,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易产生不现实、不真实的感觉,影响学生理解和悦纳。时尚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时代感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但可能存在不严密、不能直接准确反映问题,同时还有编辑整理的压力。在实际处理上,二者均可成为教学素材,但要把握好使用的度和时机,教师要善于把二者有机整合使用。一般来说在讲授带有历史积淀问题时应多使用经典素材,呈现问题的历史本色;在讲授现实问题特别是和学生生活有关问题时应多使用时尚素材;在讲授具有历史跨度问题时,应把经典和时尚的素材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从总体上说,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从其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课堂教学应主要使用时尚性素材,能用时代感强的素材解决的问题绝不用陈旧的素材。
(2)教材内与教材外的关系。教材内的素材是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用来表达相关问题,一般来说都已经经过编者认真审核和处理的,具有权威性的特点,上课可以直接引用,但教材素材也有其明显局限性,同时时代性也相对滞后。教材外的素材丰富多彩,视野开阔,类型广泛,引入课堂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但存在甄别、剪辑的任务。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应坚持兼顾的原则,防止只用其一的倾向。
(3)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虚构的素材留给学生的只能是假的世界,只能让学生产生怀疑和背离。只有真实存在素材的才是有意义的,只有真实素材才能触动和感动人,只有真实的素材才能解决真的问题,只有真实的素材才能真正达成教育目的。因此,在剪辑素材时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即使必须虚构也应是基于真实生活的模拟,切不可简单虚构不真实的东西。
(4)小社会和大社会的关系。小社会素材指的是学生直接视野中的生活,主要是学校、班级、家庭、社区中的素材;大社会素材指的是学生间接视野中的素材,即发生在成人世界、国家国际生活中的素材。在剪辑素材时要很好兼顾二者,偏废其中一方面都是错误的。从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角度看,应多引用小社会素材,引用大社会素材时应注意其与小社会素材的联系,进而使学生的直接视野与间接视野实现有意义的链接。
(5)趣味性和思想性的关系。从思想品德新课程性质看,剪辑素材必须坚持思想性、德育性原则,要减少或避免过多使用负面素材,即使使用负面素材,也应引导学生从负面事件中提取积极信息。以善育善、以德育德是必须坚持的基本规律。在处理趣味性和思想性关系上,应突出思想性,兼顾趣味性。
剪辑素材的能力是教师常规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磨炼提升,需要教师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需要注重日常积累。
2.创新情境呈现方式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一些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影像、声音完美结合,或以QQ、博客、动漫等基于现代技术的方式,再现、模拟相关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3)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或参与互动游戏进入情境。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或参与互动游戏,通过做一做、想一想、乐一乐,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或参与互动游戏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如在讲授“换一种眼看看老师”一课时,以“师生对对碰”一个互动游戏导入,既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自然而然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4)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可以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3.优化教学情境运用
恰当地运用设计好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情境的价值。否则即使再好的情境素材,再好的呈现方式也只能是明珠投暗。优化教学情境运用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善于根据需要和教学进程恰当地展示教学情境。在体验式教学中,情境的运用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
(1)在问题探讨前展示,用于引情激趣、引出问题、促进思考。如在《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运用题为《我和我们的老师》的电子相册创设情境,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并在其中暗示本课探讨的问题就是师生交往。
(2)在问题探讨中逐步展示,用于引导学生逐层剖析问题,使问题探讨层层深入。如在《换个眼光看老师》[1]一课教学中我们发现了某班的一个真实事件:南京某校艺术节上,初三(2)班的同学们积极排练热情四射的“街舞”,准备参加比赛。这时其班主任(50多岁的老先生)要求班级排练民族舞蹈《北京的金山上》。同学们非常不满,在QQ空间渲泄自己的情绪。后来没想到的是,比赛那天,多数班级都排练的是“街舞”,而他们班的班主任身穿藏袍出现在舞台上领舞,出其制胜,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转怒为喜。
如何用好这个情境,备课中先设计出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先只出示情境前半部分的矛盾冲突:班主任强行要求改排传统民族舞蹈。
提问:如果你是这个班舞蹈队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办?
──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出不同的观点,这些都是学生身上与教师交往中常见的各种做法。学生的答案有:老班太霸道,我们不能说服他就自己干;老班实在坚持,那我们就听他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听他的,其实排练自己的……
第二步:再出示情境后半部分的结局:老班领舞,出其制胜,获得一等奖。
提问:现在你们又怎么看待老班的决定呢?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刚才的想法。学生开始反思:原来老班有他的考虑;姜还是老的辣;……
讨论到这里学生的思想中出现了另一个极端:看来老班“山人自有妙计”,由于获了一等奖,大家对老班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这里仍有认识上的误区。于是紧接着设计了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班的做法无可挑剔吗?引出“如果老班也主动跟同学们进行沟通,那么无论是排练街舞,还是《北京的金山上》,甚至无论是否获奖,在排练的过程中师生都会愉快很多。”
──点出了“获奖”并不是判断“老班”做法对错的标准,而沟通才是师生愉快交往的前提。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完全结束了,然而紧接着的一句留白的追问,更是点到了学生的盲区,可以引起学生更多思索:“获了一等奖,这个班的同学能反思自己先前的做法,肯定老班的做法,学会了换位思考。如果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相反地演砸了,丢脸了,那么同学们还能这样换位思考,去理解老班做法中合理的地方吗?这恐怕是对我们师生交往提出的更高要求。”
整个环节一气呵成,层层深入,没有一点生硬的环节,提问与追问都能引发学生新一轮的思考,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中提升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
(3)在问题探讨后展示,用于引导帮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感悟,提升认识。如在《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探讨完该班师生交往中的问题和师生交往具体方法后,授课老师再次通过电子相册展示一则由古今中外教育家、汶川地震中舍命救学生的教师们、很多无名教师组成教学情境,老师在《最好的未来》背景音乐中深情告白:“从孔子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到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斯霞的‘童心母爱’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用心灵塑造心灵’。我们发现,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都是一个重要的伴随者。他们有的为学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有的为学生奉献了毕生的智慧,有的甚至为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论他们是名满天下,还是默默无闻,教师,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这则教学情境的运用,引导学生由关注身边个体教师,扩展到对整个教师群体的理解和尊重,起到了丰富提升学生感悟和认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