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正确处理的几对重大关系
浙江省镇海中学 吴国平
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以来,当过浙江宁波市镇海区生源最差的高中学校的校长,自2000年8月以来,一直在镇海区生源最好的高中——浙江省镇海中学当校长。我在前后两个学校的校长岗位上干了十几年,尝遍了做校长的酸甜苦辣,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认为,作为校长,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几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以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
如何承传学校的优良传统,又如何开拓创新,是校长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把握好的核心问题。我在做校长期间积极探索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治校之路,既注重在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又注重在改革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的传统优势。
(一)学校管理中的继承与创新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不断涌现,不断冲击学校管理中传统的做法。面对这些冲击,我们可能因为满足现有的成绩而墨守成规,也可能因为急于改革而忽视了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我们帮助大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弄清什么样的学校管理是既符合学校实际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什么样的学校管理是不符合实际、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例如:在教学管理中注重抓“双基”是我校一条十分成功的经验,强调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是我校教学管理的优良传统。这两条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不管现在怎么改革创新,也不能丢掉这个好传统。同时,在抓“双基”的基础上,我们也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例如:近年,我们采取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整体上课时间、优化学生作业、强化思维素质训练等十大举措,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时空条件。
再如:人事制度改革后,各校都通过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对教师实行契约化管理。契约化管理虽然比过去有进步,但其缺点十分明显,特别是使得教师缺乏归属感。因此,我们提出实行盟约化管理的理念,就是将全体教职工视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家在这个集体中共生共荣,形成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合作、共同进步的态势。
(二)培养目标的继承与创新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校历来强调的培养目标,但我们对这一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认为,全面发展绝不是均衡发展,更不是全优发展,其真正内涵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某一方面达到更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前些年就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调整过于强调学科课程的课时安排。从现在来看,我们当时的做法与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又如:2002年前后,我校提出了“立足现代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熔铸人文精神,培育世界公民”的培养目标;2005年,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着眼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对家庭,满足家长期望”的培养目标;2008年前后,根据新课程不断推进的实际,我们又提出了“尊重学生多元选择,促进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的培养目标。
(三)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镇海在历史上多次抗击外敌入侵,镇海中学校园内留下了许多海防遗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成为团中央和教育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拓展基地的文化内涵、从制度办学上升到文化办学成为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套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1.挖掘传统资源,对接文化源头
镇海中学的学脉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九年的蛟川书院,甚至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的学宫,校园内现有海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处,其中有三处是国家级文物。近年来,我们为了对接学校文化源头、创新学校物质文化发展思路,增设了困斋亭、尊师亭、光霁亭等新景点以及点缀于绿草丛中的启智石。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如专门组织力量编辑整理《梓荫风采》、《雄镇丹心》、《枫叶飘落在台北》等多种校本读物),加深学生对校园景观的文化解读和文化感悟。
2.借助新型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平台
近年,学校努力借助各种新型载体,打造校园文化新平台。
首先,学校积极创造校园网络生活形态,校园网站不仅展现镇海中学今日的办学成就,也反映镇海中学厚重的历史,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学校优良传统的熏陶。
其次,学校从2005年开始推出“学子凡语”征集活动,挑选既反映时代要求又贴近高中生生活的学生原创的话语打在校门口的电子屏幕上。
再次,学校利用多媒体系统,从2002年起,每天中午同步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年间新闻;自2007年12月起,推出了“周末电影”,至今已连续播出了近100部励志电影,吸引了近30000人次学生观看。
最后,学校从2005年起开设了镇海中学“百家讲坛”,以各种报告、讲座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示等为主要形式,每周至少开设一次,总场次已超过150场。广大一线教师现已成为讲坛的主角,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学生也参与到讲坛的讲课中来。
3.丰富学校的社团文化,促进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成才
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学生社团创立以来,我校的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庞大而丰富的社团文化体系。学校现有注册社团近40个,在原有的以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为主的社团基础上,又新增了实践类、公益类的社团,超过80%的学生参加了—个或一个以上的社团。学校通过树立一批示范性社团、建立一套社团活动保障体系、每年组织开展社团文化节等举措,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正确处理决策与执行的关系
决策与执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正确的决策是执行的基础
在整个管理流程中,决策永远是第一位的。那么,一个校长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我经常强调运用集体的力量保障学校各项重大决策的正确、科学。例如:七年前,我校召开“诸葛亮会议”,听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以上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教师提出的治校建议,对我很有启发。我校注重建立合理的管理系统,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设置“合理化建议系统”,让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能够真正参与决策。如已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我校“爱的慈善工作站”,就是源于我校一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
决策的民主化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或基本要求,而要真正做到决策的科学、正确,关键在校长。中小学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决定了中小学内部的决策机制是校长主导。面对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校长应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运筹帷幄。为此,校长应该有当断则断的魄力和能力。例如:2001年我校作出不搬迁的决策,2003年、2004年我校作出不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2001年、2005年我校作出移地建蛟川书院的决策等,都说明一位校长在学校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严格的执行是落实决策的关键
有了正确的决策并不意味着学校发展就能按照设计的轨迹前进,很多美好的规划在落实过程中都会大打折扣。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落实不到位,在执行上出了问题。
台湾的管理学家余世维指出,执行就是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具体到学校管理,我认为,一个学校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在于,校长要有能够把自己的理念变成全体教师共同理念的能力。其次,要下放权力,进一步强化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作用,提高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再次,强化细节管理,对具体的执行情况做到有效掌控。最后,增强团队精神,强化团队意识。
三、正确处理规范化管理与个性化管理的关系
规范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在学校工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好比竞技体育中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只有把两类动作都做好才能得高分。
(一)规范化管理使学校有序运行
规范化管理的要点就是要确定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的、具有引领价值的、体现普遍性的标准和规范,使全体师生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镇海中学早在六年前就整理出厚达300多页的《镇中管理新编》,这一规范体系使我们在学校管理中有所遵循,有效地避免了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个性化管理使学校更有活力
我在学校管理中,特别强调尊重师生的个性差异,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增强学校管理的弹性。我认为,差异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资源,适应与利用好这些差异,学校管理才能事半功倍,学校才能更有活力。学校实行个性化管理的目的是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有效地协调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保证学校组织目标和效能的最优化实现。
我校在学校管理中体现“规范”和“个性”和谐统一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对教师工作时间的管理,我们要求“学生在,老师在”,同时实行“弹性坐班制”;对学生作业的管理,我们倡导“基本作业”和“弹性作业”的统一;对教师借阅图书的管理,我们的原则是“教育教学图书可以无期限借阅”、“小说类图书及时归还”;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选修1B模块选择,我们提出“每个学生必须选六个及以上模块学习”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哪几个模块”。
四、正确处理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教育处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下,中小学校长如果不能坚守教育理想、积极面对教育现实,不能明辨是非,盲目跟风、随波逐流,就会陷入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境地,最终辜负了国家的重托。
我认为,当前教育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突出表现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分”的教育和“人”的教育的矛盾。但我始终认为,这两者不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作为基层学校,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切实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跟风、不唯上,努力兼顾和协调学生、家长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既为国家又为学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例如:近些年,我校既坚持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又努力探索有效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既通过优化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帮助学生升人好大学尽最大的努力,又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帮助他们“成人”的意义上办好学校,而非止步于高考成绩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