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重点项目专栏 >> 特色学校建设 >> 理论研究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SIS:一种全新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模式       
SIS:一种全新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模式
[ 作者:沈曙虹 | 转贴自:中国教师香山会馆范明刚文化圈 | 点击数:1892 | 更新时间:2011-8-11 | 文章录入:李淑春 ]

 

SIS:一种全新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模式

沈曙虹 

不同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些学校自身特有的被学校成员认同的文化现象。过去,我们忽略了对于学校文化的应用研究,对学校文化的效力也认识有限。事实上,学校的任何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教育教学方法都必须植根于相应的文化中,必须和学校特有的价值体系相吻合,必须科学有效地经营运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换言之,学校的文化经营是更高层次的管理经营,它可以突破目前学校管理的瓶颈,有利于学校的品牌形成与发展,进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然而目前多数学校的文化现象并没有被有效提炼和合理应用,以稳固地支配学校的行为。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系统整合学校文化?如何有效地实施整合以后的学校文化系统?文献研究告诉我们,目前教育界内部尚没有一套自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达成上述目的。 

通过对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ISO9000族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企业识别系统(CIS)和学习型组织等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CIS所具有的整体性、整合性、规范性和差异化等特征比较适合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诉求。于是我们将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锁定在CIS向学校的引进。 

一、CISSIS 

现代CIS理念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中国大陆CIS运用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迅速掀起一股热潮。CIS主要包括企业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听觉识别(AI)等。从功能的角度看,CIS是一种整合企业文化并有效进行战略实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从国内外企业界的实践看,它是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方式。 

CIS出自企业,但它的运用不是只在企业。学界目前在定义CIS时也对企业的概念作了加注,即一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团体,其中自然也包括具有独立办学资格的学校。也正是由于CIS的理念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许多企业之外的组织相继引进了该操作模式。近几年来,国内少数学校也请CIS的策划机构为学校做了具有CIS成分的整体或局部设计,对提升学校形象和办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预计的是,CIS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成为学校管理经营的强势追求。 

但据我们了解,教育系统内部有意识地将CIS理念与学校文化、学校管理特性有机结合并在学校成功运作的研究机构和项目目前还未出现,而现今CIS的专职策划机构对学校系统的独特性尚缺乏了解,在将CIS从商业企业、工业企业等经典企业迁移至学校、真正转变为具有校本内涵的学校文化发展战略和管理经营模式方面,还需要有一个探索和转轨的过程,因为在我们看来,经典企业与学校的CIS设计虽然有共性,即都着眼于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层面的构建,但在目标、功能、价值追求、品牌内涵、成果物特色等方面都有差异,尤其是课程文化在学校文化及其识别系统中所独有的意义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定位。然而这些不同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总体上讲,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在哲学层次上具有相通性,因而理论上说CISSIS具有同源性,完全可以将前者合理借鉴与移植而成为后者。我们现在提出SIS的概念并积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加以研究和应用,就是试图引入外脑,在理论与操作的层面上将CIS与学校属性结合起来,使其真正为具有教本校本特色的学校管理与经营模式,从而为学校在将来的办学竞争中创造差异,创造品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SIS是英文简称,它的全称是School  Identity  System,直译为学校识别系统。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我们根据自身理解,并结合学校的话语体系,将它重新界定为学校文化战略工程。它借鉴教育文化学、学校管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工艺美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和CIS的原理,从研究学校文化现象入手,通过系统作业帮助学校总结与提炼办学的核心理念,设计文化经营、战略服务、有效管理的途径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运作水平,形成具有浓郁校本特色和独特品牌内涵的学校形象和经营模式。简单地说,SIS是一种科学地整合学校文化使之具有校本特色,并将教育教学等活动的管理过程加以哲学化、策略化、简约化的整合提升,使之有效实施的实用系统。 

二、SIS的价值 

纵观国内教育界,无论是CIS还是我们现在提出的SIS,它对学校管理与经营总体上还处于前运用阶段,因而此项研究在这一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论及SIS对学校发展的具体价值,我们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 

1、可以对学校发展进行战略定位  我们知道企业在市场推进方面曾经历过三个阶段,即从最初强调商品质量的一轴指向,到后来强调商品质量+营销能力的二轴指向,发展为今天强调商品质量+营销能力+文化战略的三轴指向。将文化战略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悟出的真理。而这一发展历程对教育同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如今相当数量的学校已经被推向市场”——必须面对学生及其家长的挑选,或者面对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存亡问题,因而适者生存成为办学的一条铁律,学校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具有了必然性,也因此许多学校便把高升学率当成了自己的生命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本质上说学校的高升学率不等同于办学的高质量,而且高质量远比高升学率的实现更困难、更复杂。因此如果学校仍一味地强调提高教学水平——这种办学思路其实是我能人亦能的战术手段”——而不通过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很可能在日趋激烈的校际竞争中走向衰颓;反之,要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更多地用文化作为战略武器,打破常规,改变现有的竞争规则,重新对办学思想进行个性化、非线性的定位并统筹推行,这样才能把学校战略创新的精神释放出来,才能更有效、更圆满地实现自己的综合目标,带来丰厚的社会效益。学校文化的战略规划,就是基于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具备全局的和长远的眼光,具有创新性、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同时还有相应的制度与执行系统跟进,必要时还会以校内立法形式加以固定。 

2、可以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整合  SIS是对学校文化发展的系统规划和整体执行。在战略决策上,它具有鲜明的时空意识,即在审视学校的历史底蕴、现实形态和未来规划,审视教育行业形势、学校个性和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炼出具有校本性质的重要元素,整合成新的办学理念系统;在总体运作上,它体现出一体两翼的鲜明特征,即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主体,以行为塑造和视听觉塑造为两翼,有机、协调、全面地展开;在学校文化战略的传达与落实方面,它对学校组织结构的调整、规章制度的健全、视听觉系统的设计、公共关系策略的确定、传播时机的选择与传播方案的策划、教师培训的导入、校园外观的改建、设计绩效的评估等进行全面统筹、有序推进,而不是零星地、孤立地、随心所欲地实施。 

3、可以对学校形象进行个性强化  了解一所学校,很重要的就是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品质,因为教学模式、管理程序甚至人力资源等都可以引进,唯独文化性格是一所学校独具的生命力。在广大中小学的硬件建设日益趋同的今天,校际竞争已经转向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品位的竞争。这时候,你的文化性格是否鲜明,是否能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就直接决定了你的成败。而鲜明的学校文化性格,除了学校长期积累起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之外,集中体现于学校是否有既契合自身发展、又是其他学校难以仿效的办学要略。而SIS正是借鉴企业错位经营策略,在大量同类型学校相互竞争的态势中避开同质化的交锋,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注重开发自我的特有能力,或者针对学校现状提炼整合出自己不同于同业的差异,以形成优势,将学校品牌引入无竞争空间,也就是在学校形象、办学理念、校本课程设置、优势项目强化、学生素质、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凸显特色并办出成就,以此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更好地使社会公众建立起对学校的品牌认知与忠诚。 

4、可以对办学行为进行规范运作  虽然这两年文化建设在许多学校方兴未艾,但我们也发现,这其中的无规则现象随处可见。单从视觉角度来说,如有的学校大门口的校名与门楼上的校名用的是不同字体,有的学校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识在对外传播中同时使用,有的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主题凌乱、色彩繁杂,而学校办公用品的制作更是缺乏相对统一的格式与一贯性,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形象传播的一致性,反映出管理的失范与低效。而SIS中的VI视觉塑造,就是制定校名标准字、校标、学校标准色的方案,并在校务用品制作、环境布置以及各项活动中严格界定应用规范。此外,在学校BI行为塑造和AI听觉塑造方面,也同样会制定一系列操作依据和规程。这一整套的规范化运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组织程度,鲜明、一贯而有效地传达出学校的个性形象,对公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征服力。 

三、SIS的构成要素 

SIS主要包括理念塑造、行为塑造、视觉塑造和听觉塑造等子系统。 

学校视觉塑造系统  它以视觉传播为载体,将学校文化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应用在视觉的展开和行为展示,进而提升为学校成员对学校文化的共识。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将学校的个性强调出来,以便迅速扩大影响,在公众中拥有清晰的形象。 

视觉塑造系统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大部分。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学校标志、校名的标准字体、专用印刷字体、标准色、象征图形与图案等。应用要素主要体现于学校事务用品、办公器具和设备、导示标牌、旗帜、制服、交通工具、包装用品、建筑、环境、传播展示与陈列规划等。 

学校听觉塑造系统  它与视觉塑造一样属于SIS的表层系统,是学校精神、学校文化特征、学校风气的形象化体现,包括校歌、作息铃声、课间音乐、掌声、口号、校广播站和电视台的听觉设计等。 

视觉与听觉形象一旦设定,就有相应的使用规范,任何超规范的使用都会破坏SIS内在的一致性。 

学校行为塑造系统  它是学校师生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所从事的活动的规范,包括组织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公众形象、品牌策略、公共关系策略、教师培训行为、学生形象等。它是学校经营风格、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 

学校理念塑造系统  学校理念直接贴近心灵和哲学,是整个SIS的核心,具备俯察学校现实、统领并指导学校行为和视听觉的功能,是学校意识形态的总和,是学校的上层建筑。该系统包括学校形象定位、核心理念、学校精神、社会使命、发展目标、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校训等。 

SIS当中,上述子系统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如果没有理念的指导,学校的行为塑造和视听觉表达将没有根,没有魂,没有内在统整性;而如果没有行为与视听觉作载体,办学理念也无以实现。在进行学校文化的个案调研时,我们发现不少学校虽也有自己的校标,虽也应用于学校实物,但因为并非理念、行为和视觉的整体导入,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视觉成果物的内在效力和外在张力。所以必须强调的是,SIS作业当以理念的确立为前提、本质与精神内涵,再围绕它设计行为和视听觉等表达方式,使各构成要素成为不可或缺的完整系统。 

四、SIS的操作过程 

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建设所不同的是,作为一种操作模式的SIS自然有它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实施程序。一般来说,其程序包含以下内容: 

成立SIS专委会  这个专委会是学校导入SIS的决策机构,由学校核心层人员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也可邀请SIS策划专家加盟。它的任务是统管SIS的全程作业,是学校长期实施SIS并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组织保障。所以这个专委会的成员构成必须具有代表性、统领性、创见性和稳定性。专委会还应下属一个执行小组,主要由SIS专门策划人员组成,具体进行调研与提交论证报告,对学校理念、行为、视听觉的塑造和传达进行创意和设计,制定导入方案,追踪和评估SIS导入效果等。 

进行学校实态调研  这是展开SIS设计的前提和基础,目的是发现学校的主要问题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决策方向。主要调研方法有:1、文献研究。通过研读校史资料、学校章程、组织结构图、学校发展规划、校报校刊、近几年的年度总结报告、高中层管理人员的个人简历等,全面了解学校概况。2、观察。对校园内外部的自然环境现状作出诊断。3、问卷。针对需要了解和研究的问题对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潜在的目标服务群、公众等进行抽样调查和定量分析****、访谈。一般是设计不同问题,分别对校级领导全员、主要中层领导、教师与学生代表等进行个别交谈,目的为深入了解学校现有的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制度运行状况、凝聚力、员工的责任感、心理氛围等。5、比较研究。即对SIS导入学校的主要竞争对象进行实态分析,为制定差异化方案提供依据。6PEST分析。即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对学校环境进行分析,作用在于审时度势,把握学校的外部生态。7SWOT分析。即系统确认学校组织面临的来自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来自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并据此提出发展战略。 

形成SIS总概念  它是以实态调研结果为依据,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等所作的评估、提炼、构造,同时是对SIS大政方针的初级企划。“SIS总概念报告书应包括调研结果与学校诊断、学校新形象范畴的框定、各塑造子系统的构建方向和设计要领、预计的成果物目录、导入与推进方案等,需提交专委会修改认可。 

确立理念系统  这是在SIS总概念基础上对学校精神文化的纲领性概括或创意。其基础理念(学校使命、发展目标、学校精神、办学要略等)一般是由SIS策划人员与学校SIS专委会成员共同研讨完成,应用理念可以由学校方面确定,也可邀请策划人员介入。若认为有必要,可在方案初稿完成后予以公示,以便进一步完善,同时提升广大师生的认同感。 

行为与视听觉设计  在理念系统确定后,即以此为基础展开其载体的设计作业。其中行为塑造可由策划人员与校方合作完成;视觉系统一般由策划方专职平面设计师提供若干样稿,由校方专委会成员评估甄选,亦可进行公示,经修改后定稿。 

编制《学校文化战略纲要》(SIS设计手册)  这是SIS开发设计的最后一道程序。《纲要》即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法,大致可包括序言、引入SIS的目的、本手册的使用与管理,以及理念、行为、视听觉塑造设计的成果等。此外还可根据需要编制《教师手册》与《学生手册》等。 

SIS的传播  SIS设计完成后,学校的当务之急就是传播,争取通过发布学校新形象宣言,对内形成全员认同,对外造成震撼效应。对校内师生的发布实际上就是一次全面系统的SIS教育,可由校领导、策划人员共同承担,大致内容为导入SIS的动机和意义、学校未来发展战略、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观解说、校训释义、新校标设计内涵、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SIS实操的注意事项、师生解说SIS的口径等。对外传播则须注意两点,一是把握有利时机,如校庆、学校通过升级验收、招生、实现一校多区管理、参与国际交流、联合办学、布局调整等;二是选择适当方式,如新闻发布会、学校文化研讨会、大型展示活动、设立公众开放日等。 

SIS的长效推进  这是保证SIS成果从文本转为行动、从形象包装转为内涵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此时工作的主体已完全是校内人员。在推进计划中至少应包含这几项内容:一是由专委会负责SIS实操的策划、管理、监督和效益评估;二是发动全员参与,以校内媒介宣传、座谈、设意见箱、征集办学点子、制度宣讲与行为训练等方式,使SIS战略内化为师生的共识;三是科学制定方法,根据学校实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四是保障经费投入,使学校的视觉改建逐步到位。 

SIS是学校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然而也是尚未被各级教育决策者广泛认知的边缘领域。我们以承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SIS对学校管理的整合及其应用研究》为开端,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并已初见成效。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拿出更多的理论思考与实际收获,来就教于同行;也期望我们的努力为众多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上一篇文章:让老师对学生的忠言不再逆耳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53]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54]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77]
· 重庆市教科院赴渝东北开展…[78]
· 三月桃花映江南  八方专家…[77]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120]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105]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206]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54]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599]
 
· 万州区高2017级高三化学复…[136]
· 全区2016思想品德中考复习…[396]
· 万州中学教研片区秋季工作…[565]
· 万州区召开中小学体育变革…[316]
· 2015年学校民防知识教育工…[354]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