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学科教研 >> 美术教研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儿童美育的实践研究       
儿童美育的实践研究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中国期刊网 | 点击数:374 | 更新时间:2011-2-16 | 文章录入:佘彦宁 ]

儿童美育的实践研究

 

【摘 要】美育主要是一种非智力的情感领域,其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使受教育者掌握某种知识及技能,而是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教育。【关键词】美育 审美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610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美育历来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现在这个大众文化时代,作为能够促使人类走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的审美教育,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高发现美、鉴赏水平的教育活动,审美教育成了建构全面、和谐人格的一项社会文化工程。有学者预言:伦理与审美将是21 世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且伦理将彻底走向审美,美学将成为未来的伦理学。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国家的职能部门,都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首先美育有陶冶情性、塑造心灵的基本功能。美育对人的身心陶冶具体表现在把人塑造成理性、完整的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让人能享受到人之为人的乐趣。其次美育引导人走向对审美对象形式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人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
二、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美的熏陶和艺术实践,使孩子的审美意识得到启蒙,审美感觉逐渐灵敏。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学习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包括粗浅的文艺理论知识和初步的艺术素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孩子初步认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并通过艺术创作和表现使孩子得到审美愉悦和体验,情感得到陶冶。
三、实施过程和采用的方法
1
.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找有关儿童美育实践的有关资料,根据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确定儿童不同发展期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
2)案例研究法:收集在美术教学中典型的和个别的案例,通过对不同类型案例的分析,提出儿童美育的解决方法,进行个别指导。
3)行动研究法:通过各种教学案例的研究,分析不同儿童的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2
.实施过程
1)在分领域课程中,丰富情感体验。
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开端和基础,如果感知不充分,其它审美的心理功能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因此审美感知的首要目的,是要积极引导儿童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和自然界,发现隐藏的活生生的力的运动模式及情感表现性。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其成为儿童审美表现、创造的催生素,引发儿童创作灵感的动力,我们主要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两方面进行愉悦性审美感知的培养。
2)在大自然、生活中进行愉悦性审美的感知(生活经验)艺术来源于生活。大自然、生活中丰富的色彩、绚丽的景色,奇妙的声音等,是儿童进行审美感知的最直接的源泉。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愉悦感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提醒儿童注意倾听身边发出的声音,启发儿童运用不同的感官,在听听、看看、说说、玩玩的愉悦情感体验中去发现、听辨许多不同的声音。这是儿童对声音的一种全新的感受与发现,使儿童感受到艺术是无处不在的,更乐于发现美。
3)创设审美愉悦的欣赏情境,开阔审美感知视野(艺术经验)。审美艺术欣赏教育是培养儿童艺术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儿童从小接触经典作品,开阔儿童眼界,丰富审美经验,具有美的知觉和选择的敏感性。因此,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审美艺术欣赏活动,并积极为儿童创设宽松愉悦的艺术氛围,经常让儿童聆听名曲,阅读童话名著,欣赏名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儿童多种感官通道的参与及游戏化的方法,使视听器官进行有距离的感知和心灵交融的活动,以无距离促进情感交融,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积累和丰富儿童的艺术经验。我们在墙饰中创设了名画廊,定期布置大师的名画,在周围放置一些空画框,用来随时张贴儿童所画的作品,形成互动墙饰,使艺术就在儿童身边,拉近距离,有助于建立儿童绘画的自信心。
4)在小课题活动中,注重儿童愉悦性审美的感知,不断丰富艺术经验。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又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教学应指向儿童的最近发展期,找准儿童的起点,估计他们可能出现的不同落点,将审美艺术教育的目标进行分层,将终极目标逐层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针对儿童的实际水平,通过小课题的艺术活动来实现。教师根据艺术内容和形式,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制定目标,围绕一定的艺术要素,按单元组织起来,每个单元按其复杂程度,由易到难,有顺序,螺旋式加以推进,这种形式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地学习一个单元序列,较容易取得成效。例如,以年龄较小儿童美术活动的水粉色彩单元为例。通过色彩游戏、学习,使用水粉笔涂刷游戏、儿童尝试画点与面的练习、儿童尝试画块与面的练习等内容的学习,儿童认识了基本色,掌握了一些进入水粉画门的基本的操作技能,激发了儿童对画水粉画兴趣。将艺术的基本要素等按单元组织起来,通过集体教学的教育形式;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不同艺术内容的特点,鼓励、启发儿童发现探索地学习,通过游戏化的审美感知活动,使技能在表达意象中提高,使个体在自我尝试中得到享受,得到满足。
3
.教学手段现代化
通过课件、图片、影视音乐等方面多媒体教学展示。具有较强的视觉冲激力和感受力。孩子可以很容易,并且很快接受掌握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开扩视野,增强创作表现欲,拓展思维想象空间。
四、研究成果
实践表明,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儿童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儿童的心灵播种了一颗美的种子,使美成为儿童未来人生永恒的追求,怎样找到美,把审美作为一种趣味,为孩子接近美德做准备。因此,美育同时就是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良好的行为品德和优良道德风范教育。在各种美术小课题活动过程中,许多孩子的实践活动作品在各种级别的绘画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有许多作品被《中国儿童美术集粹》收录其中。桑桂荣老师被评为“全国十三大儿童美术教育专家”称号,并出版了《七彩路》儿童绘画指导专著,总结了儿童美术教育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受到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好评。
五、存在的问题、前景与希望
由于孩子的个性差异,孩子有时候没兴趣不愿画了,这要求教师要尽一切可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此时可以多设置一些手工、趣味课。教学过程更需情境化,教师要用风趣的语言吸引打动孩子。同时要求家长要配合老师,共同努力,鼓励孩子走出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确保孩子自然健康发展。美育主要是一种非智力的情感领域,其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使受教育者掌握某种知识及技能,而是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从儿童开始重视美育,体现了对人的真正素质的重视。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现代精神危机的人们精神有寄托、感情纯正,免受刺激和污染,这是现代人的内在要求,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审美教育在这个时代肩负的使命。它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上一篇文章:家长的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下一篇文章:在美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3]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15]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0]
· 2012年度重庆市中学数学专…[293]
· 2012年重庆高考试题(文科…[118]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5]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39]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0]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2]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1]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3]
· 关于领取重庆市教育学会学…[445]
· 关于下达万州区教育科学“…[256]
· 关于推荐重庆市第四届教育…[38]
· 关于召开高中美术教研会的…[183]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