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班音乐唱歌课教学模式
重庆市万州区教科所 张德蓉
一、模式提出的背景
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小班化教育,因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形式,作为新的教育理念,优势教育的发展趋势,蓬勃发展,正走向深入。而我区农村的小班教育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处于被动状态,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欠缺,教师教学素养与小班教学不相适应等问题。在音乐唱歌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一句句教唱歌曲,一遍遍拍击节奏,反复练唱歌曲,学生体会不到音乐课的快乐,体验不到音乐的魅力,没有学习音乐的激情,对音乐课的兴趣也就渐渐淡薄了。要改变这一现状,及时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建立适合农村小班音乐唱歌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小班教育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个性与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提高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程度,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表现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包括唱歌技巧、识谱能力、音乐知识的学习运用,音乐感受、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三、模式研究的目标
开展农村小班音乐唱歌课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机会,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及丰富的音乐情感,使学生在唱歌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探索出适合学生特点、符合课程标准、行之有效的农村小班音乐唱歌课堂教学模式,为在万州区推广,大面积提高我区小班音乐教学质量提供经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模式的环节设置
为达到上述目标,构建 组织与激趣- -聆听与感受- -鉴赏与表现- -
分组与创作- -拓展与欣赏 的农村小班音乐唱歌课教学模式。
五、模式适用的范围
该模式适用于农村小班学校一至三年级唱歌课。
六、模式各环节说明
(一)组织与激趣
教学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小游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1.复习所学过的歌曲,要无伴奏轻声演唱,可唱歌词、也可哼鸣,用衬词代替,达到开嗓练声的目的。
2.音乐小游戏要设计巧妙,适合本节课教学的总体目标,时间短而有趣。
(二)聆听与感受
教学目标:通过聆听示范带或教师的示范,揭示歌曲中所蕴含的音乐形象,从听觉上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及情绪、内容。
1.示范带或教师范唱要优美动听。学生要完整、充分聆听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体验音乐的美感,开发音乐的感知力。
2.学生在自己认为最好听的旋律部分或主旋律部分,击掌或用其他形式表示,掌握主旋律,感受歌曲蕴含的音乐形象。
(三)鉴赏与表现
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会歌曲,学习用适合歌曲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情绪情感。
1.教师提炼出歌曲主要节奏型,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身体各部位参与敲击节奏的练习。
2.在感受歌曲主旋律和基本节奏型后,学生轻声哼唱旋律。
3.教师引导学生识读乐谱,可采用接龙、轮唱等形式进行。
4.学习歌曲是重点,此环节教师要力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自信地演唱,教学过程也要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四)分组与创作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采取异质编组或同质分组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与发展。
2.鼓励小组内每位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并用不同形式创造表现歌曲,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拓展与欣赏
教学目标:欣赏中外名曲,开阔学生音乐视野,感受音乐无穷魅力,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此环节为结束部分,力求选择短小、经典、适宜的音乐作为欣赏对象,拓宽学生审美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