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学生频道 >> 书法写字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书法艺术风格漫谈       
书法艺术风格漫谈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中国书法艺术教育网 | 点击数:660 | 更新时间:2009-8-25 | 文章录入:陈钢 ]

 

书法艺术风格漫谈

其实学书的过程也就是作茧自缚的过程,关键是你能否最终象庄子所说的化蝶而出。不然你就是书匠或书奴,不可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书法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一开始学书法就先从执笔、点划等等入手,直至用笔用墨都是自我在加载一道道的枷锁,迫使我们墨守成规。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试想在这种氛围下,人的本来的创造意识及联想行为都被无情的扼杀了。每个搞书法的都知道书法是造型艺术,那么在那种临帖、背帖的学习模式话的情景下,怎样才能化蝶而出呢?

 笔者曾做过一个试验性的创意,我让一个不足五岁的幼儿,在一张四尺的整张宣纸上任他尽情的涂抹。我在他面前放了一本《曹全碑》,还有五六支蘸有各种颜色的毛笔。大约一个小时,整张宣纸都被他满了,当然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总之琳琅满目,一片生机。后来我把它挂在墙上给成年学生上课,同学们仿佛豁然明白了书法艺术的内涵,说三道四的都有。最后我总结道:挥写性情――是书家以书法作为载体,抒发情感;而性情挥写――象这个幼儿的涂鸦之作,他没有任何的束缚、索求,真正做到了我写我心。真可谓天真烂漫是我师

以上所述似乎与风格的问题沾不上边,其实不然。

本文旨在漫谈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而不是风格本身。风格的形成是一条漫长的、曲折的,甚至有些是悲壮的路途。艺术风格直白的讲,就是艺术家所积淀的美学价值观的具体再现。

风格一词的解释应为;风度、品格。笔者以为风度也好、品格也罢,都不能完全以人本身的价值来衡量。字如其人之说,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化的,是相对而言的。

之所以说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漫长的、曲折的,甚至是悲壮的,就因为这是一个蜕化的过程,真可谓脱胎换骨。这实际上又说到了人自身的价值。最可敬的是不断的否定自我,这是需要勇气的,所以便有些悲壮。

书法艺术的风格的形成,真可谓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因为其有许多因素是意识上的东西,再者书法艺术本身就是抽象艺术。所以说要意会,要用心去揣摩、领会、感悟。因为每个书家的作品无论是在时间、环境、心情、思维、学识上都不尽相同,作品的形式、内涵肯定会有所区别。试想用写兰亭的心境去写祭侄文稿,肯定会贻笑大方的。

由此看来书法艺术的风格的形成是个十分复杂而又深奥的问题。

笔者以为风格的形成重在如何继承传统上,学习书法的途径大家都知道,关键是你如何去走这段路程。宛如一本文学名著大家都读过,但是最终所获得的教益却各不相同。这就是差异,理解能力的差异,学识与修养的差异。问题是你用什么心境去读,凭你自身的学识又能读透多少、读懂多少。仿佛下象棋,有人能看三五步,有人则看得更远。这怎么能同日而语呢?所以说理念关乎重要。

在西方的美学书论中,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似乎也解释不清中国书法艺术的风格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以启迪和借鉴。

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的导言中这样写道;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性情的表现。而且也是个人气质的表现。

我们可以从这段文字中,嗅到一些关乎风格的气息。

沃尔夫林首先肯定了个人素养的重要性,个人素养的形成就是在平常的学习与实践中的轨迹的具体体现。具体到你读什么书,怎么读,拜师学,怎么学,老师怎么教等等,都会在心底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一旦成熟便脱颖而出,这便是风格形成的重要要素。

其次是时代所赋有的使命感,什么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人才,这也是不争之实。问题是你如何适应时代、把握时代之命脉。当今的文人墨客只能对当年王羲之曲水流觞之兰亭作为一种憧憬和追求罢了。那么在当今社会怎样才能不急不躁地,不急功近利地,那就要看你的个人素养了。其实,个人素养也好、时代、民族也罢,三者是相互渗透、辅佐的,是复合型的。

说到民族这个问题,在此会谈的多些。因为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所承载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文字的起始不必赘言。应是我国最早的哲学,后来又有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无论是哪个领域都得以升华。古时的哲学之所以叫是有道理的,有调谐之意,也就是调谐矛与盾的关系。当然那时应是朴素哲学,是唯心史观。继尔就形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之状。

先贤们是聪慧的,他们把三者微妙的关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三教中或多或少地都能看到对方的一些影子。也就是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中华魂。

综上所述,我们对风格;书法艺术的风格似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麽结合沃尔夫林所论述的,我们便有了进一步的明确风格的实际意义。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太博大精深了。还有意境、意象等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秘。书法艺术的神秘感以及没有也不会有衡量书法艺术优劣的尺子,书法艺术之魅力正在于此吧。

 读者读到这里也许会对书法艺术风格的认知更为茫然,实际上读者已经对书法艺术风格有了深刻的认识。因为现在你已经在思考,并且在努力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从初悟到渐悟的过渡阶段,是苦恼的、徘徊的阶段。就如母亲在分娩儿女时的那一刻,也就是作茧自缚到化蝶的那一刻,是新生命的诞生,是脱胎换骨啊。

 至此,本文所漫谈的书法艺术风格似乎要画句号了,然而本文远远不能详细地、全面地阐述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或确立,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作一楔子罢了。

 

 

上一篇文章:陈钢书法作品
下一篇文章: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强化日常管理  促进学困生…[52]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7]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21]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4]
· 用教师更多的爱转化物理学…[56]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9]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40]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3]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3]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4]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