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题中的指导策略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陈蕴秋
结题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研究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以获得较好的研究成果。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将实践中所取得的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或验证自然科学中的课题假设,或正确解释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现象。无论哪种课题研究都必须阐明研究者对问题的正确观点,并最终形成一定形式的文字材料。由于学生受现有知识、科研能力的制约,以及一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在结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正确的科研方法去指导他们,更需要我们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去影响他们。下面就结题中涉及的主要环节如何进行有效指导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资料的处理、筛选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很多资料,资料是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观点的依据。可是,繁杂的资料只有进行加工处理后方能用于分析问题、提炼观点。而资料的加工、处理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很陌生的课题,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资料查找与资料整理之间的关系,这两项工作从过程看有先后之别,其实两者不能载然分开,因为资料查找是有明确目标的,根据目标查找到了你所需要的资料后,就要及时地整理归类,这样会减少以后工作中的许多麻烦。如可以先把自己的课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每个问题用英文字母编号,将查找到的资料按类存放,同类资料可再编号,最后对这些资料编制一个目录索引,这样你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料情况一清二楚。
第二、 要求学生确保资料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充分性。所谓
正确性,即资料要真实可靠,最好来自于原始文献资料或来源于权威性的部门;所谓有效性,即收集到的资料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能直接点击目标,对阐明观点有较强的说服力;所谓充分性,即对资料的量的要求,资料太单薄不能合理地推导出结论。此外,还要注意资料的典型性和新型性,在整理资料的时候,要保留那些对观点起强有力支撑作用的资料,同时要特别注意含有新观点的资料,因为这类资料可能会触发你的新思维,为你展示一个新的视角。
第三、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筛选资料。学生获得的资料往往鱼龙混杂,所以必须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筛选,剔除糟粕、保留精华,筛选资料的方法很多。如可用文献考据、重复观察、检验测量等方法以判断资料的真伪,将一些不可靠的资料首先删除。接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资料,思考每个资料能说明什么问题?将一些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服务或与研究的子课题关系不大的资料剔除掉,以确保资料的有效性。最后还要指导学生思考哪些材料能深刻全面地说明问题,保留那些质量高、作用大的典型材料,去掉重复过时的材料。此外在资料整理的过程中,要力避主观偏见,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选取资料。
二、成果的酝酿、产生
资料经过初步加工整理之后,课题研究者再经过分析、推理就可以获得课题研究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项工作的成效。由于高中学生缺乏与之相应的科研知识,并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应该从科研方法、思维方法、学习形式等方面加以指导,以保证成果的质量。
第一、科研方法的指导
研究者在掌握了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以揭示蕴含于资料中的本质性的东西,获得科学的结论。结题阶段和课题实施阶段所用的科研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异,课题实施中学生需要掌握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全面科学地收集信息,而结题中的科研方法,则服务于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需要,则更多的要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如《太仓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研究》课题组在课题实施中采用实验法,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收集数据,在结题中则要运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收集的数据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并推理出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老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指导。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结题中的分析论证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论证所得到的结论与课题研究的假设不一致,或社会调查所得的分析结果与课题研究预设的观点相冲突,那么不能为了印证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而随意修改原始材料。
第二、思维方法的指导
资料的分析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思维方式单一,盲目崇拜教材、教师的权威等等。凡此种种,严重地影响了研究成果中应有的科学性、创新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a由表及里的纵向寻根究底法,即从具体生动的内容中找出其中本质性的东西,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b、由此及彼的横向类比推理法,即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事物间的共性和差异。c、互为交叉的立体联系法,即将不同类的事物进行联系分析,异类事物的“嫁接”有时会产生新的视角,从而有利于思维空间的拓展。d、理论联系实际法,可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资料,从多角度入手对资料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科学思维的方法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此外教师还要巧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去撩拨学生的思维的触觉,可启发学生思考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将材料与论点联系起来的推理中有没有缺陷和主观臆想成份?根据材料能否得出其它结论?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反复思辩中进行更科学、更严密的分析论证,以获得更科学的结论和创新的观点。
第三、学习形式的指导
强化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水平,既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又是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创新的火花来自不同意见的争鸣和“碰撞”,思想交流效应不同于物质交流,它应该是思想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精神,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如课题组成员之间合作交流,以求集思广益,深化对问题的研究,也可以跨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获得一份源于每个个体,又高于每个个体的研究成果。此外,在强化合作的前提下,不可忽视个人的力量,因为合力是建立在个体智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以只有在每个研究者对材料进行独立的分析、推理、判断基础上进行交流,才会发生真正的思维碰撞。
三、成果的表达、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般来说要以一定形式加以表现,并进行广泛的成果交流,只有通过成果的表达和交流,才能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才能产生辐射效应。在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第一、引导学生了解成果表达的一般要求。成果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各种类型的研究报告、论文及实物模型等。研究者必须了解各种研究报告的特点、撰写格式及实物类成果的制作方法。如论文重视理论阐述与材料分析的结合,调研报告要让事实说话,实验报告重在步骤设计、调控和受控处理的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课题研究内容,选择恰当的成果表达形式。如《太仓土特产名声研究》、《太仓白蒜生产销售现状研究》等宜采用调研报告形式。《太仓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研究》则要采用实验报告形式。此外,在成果表达过程中,对于数据资料要善于运用图表展示,使人一目了然,对于语言难以表达的问题要依靠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加以说明。由于研究性学习重视成果,更重视过程体验,所以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内心体验和收获。如良好习惯的养成、科学方法的习得、坚强意志和毅力的培养、人际交往的和谐融洽等,为此,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撰写各种形式的心得体会。
第二、引导学生了解成果交流的一般形式。成果的表达为成果的交流准备了条件,同时交流可以为其他人提供检验真理、修正错误、沟通思想的机会,所以成果也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得以升华,因此,它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报告会、辩论会、答辩会、表演、小型展览会等展示形式,让学生的创新才智在进一步的思辨争论中得以发展。
四、成果的鉴定、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其成果评价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所的成果鉴定,在成果价值定位和成果评价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第一、成果的价值定位:虽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实际上,高中学生的研究结果大部分不可能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标准。所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通过论文、研究报告、实物模型等形式表达而显示出来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运用知识、说明及阐述观点的恰当性以及心得、体会、反思等各种文字记录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第二、成果的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价值定位决定了成果评价的方式宜采用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也可以是教师的共同参与,因为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才能使成果评价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过程的继续,成为学生受到教育、加深对研究过程的认识以及改进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而真正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从评价方法来看,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使学生清楚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关于结题中教师指导的粗浅体会。由于研究性学习结题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老师在结题中的指导必须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所以创造性地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目的的重要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