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课程建设 >> 研究性学习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走进高考的研究性学习试题       
走进高考的研究性学习试题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网络 | 点击数:951 | 更新时间:2005-11-4 | 文章录入:邱江陵 ]

 

走进高考的研究性学习试题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出现在上海高考卷中的这类试题,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课题进入上海2001年、2002年高考卷
  2001年,上海第一次引入“3+X”高考形式,其中的文、理综合能力测试出现了研究性课题。分值虽不高,题目也不难,但它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它给人们一个信号:被称为考试指挥棒的高考正在发挥其积极的正面效应,以其强烈的导向作用告诉人们,高考也正在积极摆脱应试束缚,在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向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再也不能靠死记硬背、复原课本知识来应付考试,取得高分。高考的题目正在向能力型、综合性、开放型等各个方向扩展,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能力。
  2001年上海高考试卷中的这道研究性课题如下:
  上海市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下面列出了学生的三个研究课题名称:
  文史综合测试卷
  课题一:小区居民用水问题的探讨;
  课题二:近代文化名人云集多伦路原因考;
  课题三:上海市中学生自行车牌照税交纳现状调查。
  理化综合测试卷
  课题一:上海市民加入中华骨髓库心态的剖析;
  课题二:上海地区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课题三:上海地区降雨酸度的调查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所选课题名称,并简述选题理由;
  2.简述你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
  3.该课题最终的成果是_________
  2002年上海高考文、理综合测试继续出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试题,且分值由2001年的4分增至6分,可见研究性学习对高考的介入程度正在逐年增加,其试题如下: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M3型电池和普通性碱性电池性价比的研究是某校学生摄影协会提出的一个研究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为摄影协会选择性价比(可拍摄照片张数与所用电池费用之比)较高的电池提供依据。他们分成AB两组开展了调查和实验,A小组利用两台相同型号的照相机,分别装上两种电池各4节在暗室中连续拍照,每次都使用闪光灯,直到两种电池都不能使相机闪光为止。B小组用同样装置,在校外不同地方拍摄,有时用闪光灯,有时不用。结果A小组用M3电池拍了293张照片;用普通碱性电池拍了184张照片。B小组用M3碱性电池拍了583张照片;用普通碱性电池拍了364张照片。
  1.你认为_____小组实验结果更可靠,原因是他们控制______了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果M3型电池每436元,普通碱性电池每428元,试参照左下直方图,画出该组的性价比直方图。()
  2.你认为他们的实验还存在的问题是(举出一例)_____,请提出一个与M3型电池有关的新的、有价值的课题名称:_________
  2001年度,由于当时上海地区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还不普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此有陌生感,不少学生应变能力不够,能够拿满4分者寥寥。2002年度,上海地区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已全面铺开,学生对提出选题、了解背景、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计划、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议论文都受过相当训练,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
  研究性课题试题的特点
  这几年来高考指挥棒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正在逐步减少它的负面效应,如实行了两三年的综合能力测试,语、数、外各科试卷中能力型、开放型、研究型试题的出现,都把高考从单一的应试和机械重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出现在上海高考卷中的这类有关研究性课题的试题,适时地体现出高考指挥棒的正面效应。其实,早在199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保送生综合测试中已有这类题目出现,但未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其题目为以某班学生家庭近十年消费水平的变化为题,按要求设计一份调查提纲。
  (1)调查目的;
  (2)调查内容;
  (3)调查方法;
  (4)设调查中需要一个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库、请写出该库的库结构(包括学生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月和家庭电话等。)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培养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这几年在不少学校试行的情况看,确实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首先,出现在上海高考卷中的这类试题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特点,它可以提高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不会动手,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
  其次,这类试题对所有的考生均未设置障碍,包括那些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考生。凭自己对题意的理解,考生一般都能够回答一二。这其实也在考核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它为今后这类题目在试题中的再次出现和扩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两次露面只是初步涉及,许多问题尚未深入,有些议题还未展开。但无论怎样,它毕竟开了个好头,考生普遍反映能够接受这类试题。

上一篇文章: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下一篇文章: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选题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6]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18]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1]
· 用教师更多的爱转化物理学…[52]
· 浅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53]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8]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40]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1]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3]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3]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245]
· 2011高考阅卷体会及生物试…[289]
· 高考落榜生圆大学梦可走六…[178]
· 2011年高考(重庆卷)各科…[426]
· 高考临考制胜的十大诀窍[375]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