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需求互动 >> 有求必应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征稿,等您的参与     
征稿,等您的参与
[ 作者:钟发全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721 | 更新时间:2005-10-31 | 文章录入:钟发全 ]

万州的朋友们:

我有一稿发给了一杂志(正规刊物,有样刊,有稿费),编辑看后让我组一组稿,三篇论文一篇对话,你愿意参与吗?能在明年1、2月发表的。  
要求是,你必须理解我一文中的那个“无中生有”,或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然后结合你的实践,写出你的理解,论文、心得,教学实录等都行。时间要求在一个月内。
联系:QQ394196259
邮箱:本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原文如下:
新探阅读之根【无中生有】

(409123)重庆市石柱县河嘴小学校   钟发全

鸡蛋,没有适宜的环境和温度,永远也不可能孵化为鸡子。笔者在阅读理论的探索中,发现促进实现阅读目标的孵化环境和温度,其实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 “无中生有”?
【定义】 “无中生有”,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立足于文本的“教”与“学”,因积极调控课堂生成的“空无”时空之“场”(一种看不见的但能影响学情的氛围),促使学生去挖掘有效素材,探究写作背景,超越语文界限把握更多隐性信息等要素,从而促成“有上生新”(一种看得见的新产生的教育现象)的一个教学过程。“空无”的课堂时空,虽是“有上生新”的外因,可这个“场”总在制约或促进“有上新生”的质量、数量,和出现频率。
【意义】探“无中生有”,借助的是道家哲学思想。如老子曾说: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探教学过程中的“空无”,正像建构房子的空间,“什么也没有”才是“场”的功能所在。正是有了“空无”,才能更好的孕育、建构阅读新现象。就像对新生儿孕育过程的母体加强保护一样,更能促进阅读教学“优生优育”。
【内涵】认识“无中生有” 的前提,必须看到它是一个孕育过程,教学时空“无”与教学生成“有”,多由知识(方法)、环境(机遇)、性格(品质)、思维(问题)等多个纬度立体建构。
实践“无中生有”的关键,必须让“教”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过程中去,理解与深化语文素养。“无中生有”中,“有”是因,“无”是果,“有”也是“无”的引申,即教与学全在“无”和“有”之间转化,才会产生调控教学的契机。
把握“无中生有” 的核心,是建构与生成理想化阅读新教育现象的“学”,力争产生“有”,不刻意追求多产出“有”。
阅读过程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不是“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更不是一些人只停留对“空无”一词“胡说八道” 的字面理解。探讨“无中生有”的“空无”,实际上强调的是阅读教学的先给予性,把阅读当作一种教育与现象,渗透进教学过程中去,力争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
【外延】“空无”所给予的是“有”,“有上生新”是它的最佳化。“有上新生”,是在教学“空无”状态中,在整体把握文本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激发创新精神,品味、尝试、模仿语言的精妙并,阅读、体验、多元感悟等环节,而后产生的阅读新现象。
“有上新生”,在阅读教学中集中呈现于5个点上:一是,从文本中的某一素材或要素出发(而不必从文本的整体出发),以该素材或要素作为“引子”(只是引子),创造出另一种意义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二是,打破历史概念的教学,是因“当下”提供的材料可以“生有”的一个教学过程。这种创新主要包括一些推崇“当下”的活动。三是,一些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的教学过程。这种“反叛”既可能是指向作者的某一倾向,也可能是指向文本写到的某一事件、某一人物,也可能是指向既有的文本解读。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表现出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积极思维。四是,包括一些“超视域对接”的教学过程。五是,包括一些表现出很强的游戏性特征的教学过程。如已经出现的一些“无厘头”的和“另类语文”的现象(当前,受到批判者具多,对此更应加强正确导向)。
二、 “无中生有”的困惑。
【调查】纵观阅读研究,似乎有一种唯创新是瞻的心态,抓住了某一阅读(创新),就抓住了解决当前阅读教学的全部问题。如:多只从思维方面着手去寻找实践阅读(创新)的途径,即只对“有”的解说,而不去对“无”追踪;只注重从心理学方面去挖掘课堂(创新)的潜力,而忽略教育现象学对阅读所产生的作用;或者认为这种创新意义除了课堂上,再也没有多少现实的生产意义,从而去否定它;或者只讨论文本(创新),而少有跟教学过程对话。
还有,以前在“无中生有”的实施中,阅读教学时多是没有解决“有”与“无”的问题,而是偏离方向只注重了教育现象“好”与“坏”的生成。阅读教学建构的信息过程,教学时加强“无中生有”的建设,对不是一无所知、一片混沌。
【建议】“无中生有”的阅读教学,多只强调做事的有效性,不在乎采取什么手段,不在乎以前有的是什么,以及是以什么形式达到目标。走出阅读困惑,如,阅读教学中的认知经验,它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把有限的认知作为教条,作为不可改变的真理是不明智的,反而可能妨碍正确的认知,对实践做出错误的指导。此时的训练,教师不介入不意味着旁观,重要的是加强信息汲取。了解得越多,意味着对阅读教学更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契机。走出阅读教学的困惑,就得像走钢丝,要灵动地、自动地向多个方向用力,均衡前行,想当然地质疑或责难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建设“无中生有”的课堂。
时下,阅读教学中重形式的新奇、轻理念创新的多,重教法新颖、轻学法创新的多,重教学研究、轻教育创新的多,真正体现“无中生有”的阅读教学不多。建设“无中生有”的课堂,方法很多,策略也很多,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与策略非常的重要,常见的有以下2种:
1. 无为而教。在教学中,无为并非要求老师消极处理创新的信息。“无中生有”中的“无为”,即课堂没有明确的创新教学目标、任务,其实是为了更有为,以退为进,把握主动,而不是受制于教学环境,这样才能积蓄学生创新的力量,雷霆一击。花时间在工具的准备、心态的培养、内核的提升上,在大多的时候不为人知,但这并不是“无为”,而是收敛锋芒,提高创新阅读效率,这样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抓住新机会。
【案例1】如一堂《暮江吟》、《山行》、《风桥夜泊》三首唐诗的教学:
师:三首唐诗有哪些共同点?
生1:前两首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热爱,第三首太悲伤了!
生2:“我想把这三首诗改一改。”
教学安排:后面还有一个“指导背诵”的教学任务。教师便立即放下课前预设,同意了学生的请求,学生智慧的火花于是一下子就点燃了。
生2:月落鸟啼花满天,星火长空像流星。大洋城外迪斯尼,欢声笑语伴我欢。
师:“你真不简单,一首新唐诗!”
一石击起千层浪,一句句充满童趣的新唐诗便纷纷登场亮相。
生3:远上寒山索道斜,白云生处香满楼,停车坐爱火车站,眨眼到了欢乐谷。
生4:月照星空江映弓,姑苏城外处处眠。只听老翁轻划舟,顿时江面抖起线。
……
因“无”而生“有”的教学,“无为而教”,难道说学生学习古诗的印象,还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背诵那么深刻。也许多年后,这一课留给学生的就是他永不忘记在这一堂课中自己所吟的唐诗。
2. 立足“变和发展”。从广义上说,变就是发展。由于事物的辩证关系,一种“有”便是另一种“无”,一种毁灭就是另一种的创造。而发展与否,主要是看师生的立场和参照系。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希望教学更好地发展,就应该努力去调控发展的方向、节奏和进程。
【案例2】如一堂教学《丑小鸭》的情形:
生1:老师,丑小鸭是动物,为什么文中不用宝盖头的“它”?
老师热情赞扬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后,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生2:我认为用“他”是因为丑小鸭是公鸭。
师:为什么呢?请说出根据来。
生2: 因为母鸡曾问过丑小鸭,能生蛋吗?他回答不能,所以我认为是公鸭。
生3:不能生蛋,是因为他还没有长大,不能根据这个断定。
这样的课,可说已全打乱了教师课前的预设了,课堂中的讨论走入了岔路。此时的老师没有放松,却能进一步的因势利导,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建议从其它地方找答案。当沉寂之后,有学生又开始了讨论。
生4: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丑小鸭》是童话,作者用似人的手法来写,当然用“他”了。
生5:那为什么不用“她”呢”?
生6:据我所了解,本文中丑小鸭的遭遇,也正是作者安徒生的遭遇,是作者真实的写照,所以用“他”。
从这个课堂的几个无用的发问中可以看出,结合学生体验(感知),调理阅读心理,加强对文本的深度阐述,借此变与发展,新建构积极的“空无”之场后,学生才真正走进了文本,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分析能力得到锻炼,阅读教学也才没有出现“冷台”现象。






上一篇文章:万州区教科所所徽说明
下一篇文章:“小学低段和幼儿美术怎样训练”和读者探讨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67]
· 城乡帮扶践行教育均衡 智慧…[60]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63]
· 做一名研究中考题的数学教…[54]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82]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133]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109]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209]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58]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606]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会员『渝乐』于2005-11-2 14:55:03发表评论:
  • 评分:3分
        一个“有”“无”的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令人回味。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当前阅读教学,如何让“无”促进“有”的发生,让“有”围绕“无”而拓展。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