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动研究优秀作品
吹尽狂沙始到金
——回顾走过的课改历程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张程玉
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一个轮次,全国首轮实验区已于去年结束了第一轮实验,我们身边的课改今年将走完首轮实验。从提出课程改革到现在,我们都经历甚至是亲自参与到课改实验中的,与课程改革一同走过,对这次课程改革有真实的体验及感悟,在课改首轮实验即将结束的时候,回顾和反思参与课改的过程,厘清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置身课改,有效地推进课改。
一、课改之初:培训、学习、困惑
在刚刚开始课改的时候,我们都参与了各级各类的课改培训,如通识培训、教材培训、骨干培训等。我有幸参加了重庆市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课改,课改的政策、课改的新理念、课改的新操作策略、课改的新评价体系,用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的话说,“对你们进行头脑风暴”,“给你们洗脑”,“课改理论轰炸”。的确,学习就是接受新的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听了培训老师一番对过去教育缺漏的痛斥,对课改前景的美好憧憬,经过一番高深莫测却似懂非懂的课改理论冲击和认知唤醒,让我们这些身处课改第一线的参培者欣喜,觉得这次课改就是“一场革命”,就是一番破旧立新的伟大事业,就是洗心革面、从头开始的宏大工程,内心也确实激动了一阵子,憧憬了一段日子,似乎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新时代即将出现,也因此跟着大肆的寻找过去的教育教学的不是与不足。
培训结束,回到工作岗位,站在讲台上,才发现专家们“给我们洗脑”的那些理论其实对我们就像悬在天空的彩虹,美是美丽,但太过遥远,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培训学习中接收的课改信息与实际的教学行为之间距离太大,自己很难将其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其次,学校的教育设施配备、社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家庭滞后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学生故有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也与课改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于是,课改下的教学还得一笔一划、一字一句、一题一题的进行着,与过去的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如果非要往课改的路上靠,也是邯郸学步,什么“自主学习”,什么“合作探究”,什么“搜集处理信息”对学生也是云里雾里;什么“马蹄形课桌”,什么“圆桌式教室”,什么“不要讲台”等等都是满足了学生一时的好奇,短暂的新鲜;“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知识的整合”,“多元评价机制”到底应该怎样开展,可能很多老师都跟我一样,是不甚明白的。
于是,我们开始困惑,这课程改革与我们的现实教育差距太大,是为什么呢?是我们对课改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到位?是自己教育思想的保守,教育观念的落后?还是课改来得太突然,课改理论的超前与课改实施基础的相对滞后导致实施课改的条件不具备?尽管困惑重重,还是懵懵懂懂的走进了课程改革。
二、课改路上:思考、研究、渐进
案例一:反思“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
案例:《三个儿子》(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是一篇结构完整、情节连贯的故事,一位教师在齐读课题,提出学习目标后,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想一想老爷爷说“我只看到一个儿子”是看到哪一个儿子?于是学生就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书,读的方式基本上是自由朗读。课堂上教师还多次提请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书。 反思:走进课改,真切地感受到把课改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就希望有成功的经验能够借鉴,于是就从教学报刊杂志上去学习一些新的课改术语,不加分辨地“拿来”,课堂教学中,就时时听到一些课改的时髦用语。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就是课改初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课堂用语,其背后支撑的课改理念是“尊重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句用语看起来很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细细想一想,真尊重学生了吗?教师尊重学生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学生学习语文,是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只有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需要的学习与引导才是真正尊重学生。
一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学生对全文作整体的阅读,这是课文学习的需要,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需要,能不喜欢就不读吗?没有整体的了解,断章取义,理解和感悟怎能深入,语文素养怎能提高?其次,像《三个儿子》这类情节连贯的课文,学生必须通读全文才能有所感悟,有所认识;学生截取“喜欢的段落读”,没有比较,怎能读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一个儿子”?怎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第三,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必须是在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基础上,适用于那类并列组段的文章,多用于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语言积累。
不加分析地套用课改术语,给课堂教学披上课改的“外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改。
案例二:研究“考试”的育人功能
学期末,和几位老师聊到考试的话题,老师们讲的几个故事,至今仍回荡在耳旁,久久不能释怀。
故事一:有这样一道低年级语文试题:请学生在一段话中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比一比,看谁不认识的字最少?我们的老师在评讲试卷时是这样教育学生的:题目要比一比谁不认识的字最少,你少画几个不就表明你不认识的字少吗?你的得分不就更高吗?你为什么不少画几个?阅卷老师又不来核实你是不是认识某个字,那脑袋真是不开窍,那么老实,这点弯儿都转不过来。老师的抱怨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
故事二:一位教师在一次评讲试卷时,因试卷上这样一道题对学生大发雷霆。试题是“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一个片段以后,请学生再写出两篇课内外读过的有关鲁迅先生事迹的文章或书籍的题目”。由于许多学生这道题未做,使老师大为不快,愤愤地教训学生:你们这些蠢家伙,这道题有标准答案吗?你即使没有读过,你就不会随便胡乱地写上两篇吗?阅卷老师敢说你那不是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吗?再说,阅卷老师也不一定把写鲁迅先生的所有文章和书籍都读过了。你们连这点弯儿都转不过来,真是没法教的一群蠢家伙。
听罢这两个故事,内心感到一阵恐慌。虽然这只是极少数教师的认识,但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悖的。
不管这些题的命题人出于什么考虑,也不管这样检测是不是科学,单看看老师的指导,这还是在教书育人吗?这还是在“传道授业解惑”吗?这完全是把学生往错误的价值观引导,说严重点儿,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思想出了问题。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要思索并恪守的起码准则。从大处说是它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从小处讲,它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如果从小教他欺诈,作假,长大后他们会怎样堂堂正正的做人,怎样光明磊落的做事。
我们的考试评价是建立在学生诚信基础上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试题,画出自己确实不认识的字,没读过就不乱填,这完全是诚信的体现,是多么纯洁的童心,多么值得弘扬和尊重。可在我们老师那里,诚实信用竟不如分数重要,学生诚信不但得不到褒奖,反而受到指责,这是尊重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吗?这不是对学生幼小心灵的误导吗?这不是对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号的亵渎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把考试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教与学的方式,对教学的过程及结果加以诊断,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的依据,为正确引导学生确立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思想及品格,纯洁健康的心灵。“诚实信用”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理应在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理应成为当今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加以熏陶和培养,怎可如此轻视和践踏呢?上述故事中,学生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机,是我们发挥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的有利资源,可我们的老师不但不加以利用,反而大加指责,甚至予以误导。这难道不让人痛心吗?
上述故事中教师的行为也折射出应试教育的观念在我们内心深处还根深蒂固,课程评价还停留在关注课程评价的甄别功能上,还固守着分数至上观念。“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等等还都只是一句停留在口头上空话,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在课程改革实践中。
我们以为,课程改革并不排斥考试,关键是我们要重新建构考试这一评价手段的功能,重新定位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确立我们对待考试及考试结果的态度,真正淡化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让考试评价方式成为促进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
例举上面两个真实的课改片断,并没有否认课改成绩之意,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呈现课程改革的问题状况,开展问题研究、解决课改问题是课改参与者应有的理性态度。我们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小心翼翼地行走在课改路上。
三、课改深入:理智、理性、求实
几年的课程改革,让我们置身课改由盲目到理智,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渐渐明晰。回顾走过的课改历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强对课改的理解和认识,将有助于我们在后面的课改路上认识更到位,操作更规范,行为更高效。
我们认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但会制约改革开放政策,减缓经济建设的速度,也会导致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发展是国力提升之本,教育是科技发展之源。课程改革之前的教育的确存在诸多影响综合国力提升的弊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不管是当前一些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好,还是对本次课改顶礼膜拜的人也好,都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在关注课改,说明了他们很在乎这次课改。应该承认,每一项重大的改革肯定是会褒贬不一的,因为改革不一定带来变化,但变化一定离不开改革。
应该承认,倡导这次课程改革是看清了教育中的问题和弊端的。设计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比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是我们过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是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
培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是势在必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还原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重要途径。
课程改革的时机是恰当的,动机是美好的,方向是对的,但准备和推行的速度似乎过快,导致了第一轮课改中各种新的问题的出现。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过于乐观,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的巨大,急于一刀切,在全国大面积推进课改过快。第二,对教材的编写过于匆忙,对教师的培训略显简单和空洞,导致教材的不适宜和不适用,教师对课改的认识相对滞后,操作中出现“拼命靠拢课改而又蹩脚”或者“新瓶装旧酒”的现象。第三,评价体系的改革没有跟上,评价策略、评价载体及评价方式等都相对滞后,导致评价沿用老模式,阻碍课改的推进。第四,一些课改“急先锋”左右了课改的操作策略,尤其是一些名师到处“游学”却不顾中国地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广大的一线教师。
好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一大批有识之士始终对课改抱有一分理智与理性,用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在关注课改,参与课改,让我们始终能看到、听到与激进的课改者不一样的身影和声音。于是我们在课改推行中可以大胆怀疑这次课程改革的初衷与实施过程的巨大落差,质疑课程改革的可行性程度,思考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的问题,研究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与过去的教育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并随时提醒自己:课程改革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但不要操之过急,坚强学习与思考,认识逐步到位,观念逐步转变;大胆探索和实践,行为逐步改变,操作逐步规范,做一个理智、理性、求实的课改参与者。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近年的课程改革已经不再像课改之初那么急功近利,也不再那样喧嚣浮躁,人们开始理智并理性的参与课改,思考课改,推进课改。认识在研究中得以澄清,策略在实践中得以优化。如语文“工具性”“人文性”之争到“工具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以读为本”“熟读精思”“广闻博览”“熟读成诵”等传统语文教育思想得到很好地继承;强调“工具性的落实要靠训练,人文性的落实要靠熏陶”;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课堂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等。正如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发言中所说:“阅读教学正在告别课改初期的困惑,正在走出“泛语文”“非语文”的尴尬,向它的本来面目回归”。
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课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认识的到位,策略的跟进,制度的保障,决非一蹴而就,保持高度的课改热情而又不失理智,积极投身课改而又不追风,多一份理性、少一点浮躁,是推进课改应有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