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郭村初中 张德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的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
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式]
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习惯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第三框的内容:防患于未然。
(二)整体感知: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板书)
活动一:案例分析
教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7页案例(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并思考:
① 陈某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② 他有过知耻的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呢?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1:导致他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便宜;
学生2: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违反法律甚至犯罪。
教师:通过分析思考我们认识到: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1、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板书)
教师: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到国家司法的保护。但是,犯罪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都是百害无一利。
活动二:发现剖析
教师:我们大家一起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不良行为 |
对他人的危害 |
对行为人的危害 |
对家庭的危害 |
对社会的危害 |
打架斗殴 |
|
|
|
|
夜不归宿 |
|
|
|
|
携带管制刀具 |
|
|
|
|
传播淫秽读物 |
|
|
|
|
其他(学生举例) |
|
|
|
|
学生1、对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学生2、对自己的危害:拘留、甚至坐牢,自毁前程
学生3、对家庭的危害:家破人亡
学生4、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
活动三:案例呈现
案例1:教材“小迪的故事”
案例2:北京市某网吧的老板与几个学生因收费问题发生纠纷,学生为了报复老板,于深夜纵火烧毁房屋1000余平方米,烧死15人,烧伤7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16岁。
案例3:某地年近15岁的魏某,因看了几次黄色录像,很想尝试一下与异性“亲热”的感觉,于一日下午等候在一个11岁的小女孩放学回家的竹林处,并蒙面操刀,强奸了小女孩。
教师:请同学们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在课外寻找到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违法犯罪(少年犯)的案例,在课堂上讲述。
2、违法犯罪付出的代价极大(板书)
教师: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可是,我们在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如果不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胡作非为,只顾着自己,不顾他人,只图眼前,不顾长远,自以为占了便宜、图了痛快,其实对家庭、他人、社会和自己都是百害无一利的,并为之付出沉痛代价的。因此,我们要从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3、要远离违法犯罪(板书)
活动四:链接讨论
《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教师:我国《刑法》这样规定是否意味着年龄小与犯罪无关?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不是,年龄小的,比如不满十六周岁的,犯罪且造成严重危害了性的,就要负刑事责任。
教师: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不是因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而是为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那么,如果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长此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1:走上犯罪的道路。
学生2、会危害社会
教师:正因为如此,我们初中生要想做到远离违法犯罪,就应该从小事做起,严格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板书)
1、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板书)
活动五:情景创设《会飞的卡片》
学生1:有这样一个同学,她叫小张,学习成绩优秀,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她又一个坏毛病,就是爱占小便宜。她看见同学有一张漂亮的卡片,就趁同学不注意,将其带回家。过了一把瘾,她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头脑中有两个小人在争论:
学生2:“拿吧,没关系,反正没人看见。”
学生3:“这不是偷么,不行吧?”
学生1:同学们,他们的说法对么?
学生4:我反对。偷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张小卡片,你的行为也侵犯了他人的财产。
学生5:偷东西是违法的行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学生1:第二天,小张又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把东西悄悄地还了回去。从此,她彻底改掉了爱占小便宜的坏毛病。
学生1:说一说,小张转变的原因。
学生6:原因是她战胜了自己,意识到了偷东西是怀毛病,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很难改变正,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学生1:想一想,小张如不转变的话,后果会怎样?
学生7:继续这样下去的话,她会故伎重演,养成偷东西的习惯,最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教师:“小来偷针,大了偷金”,许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所以,预防违法犯罪,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该自觉地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有道德的人。那些行为是我们应预防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法律(板书)
活动六:现身说法
(结合教材99页相关链接: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平时学习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不良行为,以及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然后谈谈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以加强自我防范。
3、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板书)
教师: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必然要受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无数事实证明,许多违法犯罪的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注意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并及时改正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这样,我们才能预防违法犯罪,享受人生的幸福,造福于社会,贡献于国家。
(三)巩固小结
单项选择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汪某等四位中学生在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看到兴奋之处,大叫大闹;为发泄不满又多次用汽水瓶投掷场上的裁判员。经警察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4日。对此你认为( )
A.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行为上就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B.裁判员吹“黑哨”该受惩罚,汪某等人的行为是在为法律伸张正义
C.因为汪某等人年龄尚小,故而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D.杜绝不良习气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我们身边(上)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 )
①旷课 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一下俗语中与其他不相近(不同)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C.蓬生麻中,不扶自立
D.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四)课后作业
结合教材100页“父亲给儿子的信”谈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