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动研究”优秀作品
越过“雷池” “风景”无限
——摘“桃子”的启示
重庆市万州区后山小学 张德莲
近来,我发现班里很多孩子都喜欢画画,并且画得不错。突发其想,这么好的资源如能用到我的数学课堂上,那该多好。直到有一天我在教学“0”的认识时,才找到了机会。那天我当了一次“懒”老师,既不做课件,也不做教具,让学生尝试自己画。
上课伊始,我请小朋友们帮忙,在黑板上快速帮老师画一棵大桃树。学生积极响应:“老师,我!我!”我找了一名同学,发现其他人有点失望,就请上来的同学画树的轮廓,又找了几个小朋友帮他画桃子。一会工夫,一棵大桃树画好了,尽管不是特别漂亮,但从同学们欣喜的目光中,我发现大家都很喜欢,也很高兴。
我随手在每个桃子上写下1——9这几个数,说:“谁能提个问题,并让其它小朋友根据你提的问题来摘桃子?”
我的原意是想启发学生提“比几大”,“比几小”的问题,复习数的大小,同时让学生经历全部桃子被摘掉的过程,感知“没有”的含义,建立数感。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应昊俊:“谁能用手把桃子‘真正’摘下来?很难吧?谁会?”他把“真正”二字说得又慢又重,两只眼睛挑战似地在教室里扫了一圈,把全班同学的热情全调起来了。
我当时想,这孩子,画在黑板上的桃子怎么能真摘下来呢,这不是故意刁难吗?这个问题没多大价值。刚想开句玩笑,把这个问题“枪毙”,却发现有几个同学举手,很自信的样子:“我能!”。
我想,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是孩子的乐趣。他们的很多不同于成人的“新”的想法和做法,有时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孩子的每一点发现,都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也是他们创造的源泉,需要我们精心地呵护。所以,我示意应昊俊点将。
第一个上场的是王显明:“老师,有彩笔吗?”
“没有”。
“还是用我的吧”,一个同学说。
只见王显明在手心里飞快地画了几下,用另一只手把其中一只桃子擦了,然后亮出手心中的桃子,看着应昊俊。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我说:“应昊俊,你满意吗?”应昊俊非常严肃地点点头。
第二个是马铭阳,他紧接着上去做了几下擦的动作,接着张开嘴,说:“吃了”。(还是这小家伙懂得老师,知道我这些桃子是有别的用处的。)
蒋露跟着跑上去,擦掉一个,马上在树下画了一个同样的。她说:“桃子熟了,掉地上了。”
应昊俊高兴地说:“我很满意”。
下边的学生很激动,我也被感染了,哇噻!这就是“真”摘呀?我明白了什么是童话世界!
接着说:“我想提个问题,谁能把比6大的桃子给摘下来?”
第一个应战的是宋姝蕾,一个文静的小女孩,她擦掉8,问:“我摘得对吗?”
学生在下面嚷:还有9呢! (刚才7已经被擦掉了,只剩8和9了)
向文静:“老师,我能一下子摘两个吗?”
本来我想让学生摘完8和9,再模仿我的样子提问,想不到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
她擦悼了4和3,解释说,4+3=7,7大于6!
向延川:“我也能摘两个,老师保准你们看不明白。”
他上去先擦掉了1和5,又随手亮出两张排在一起的学具卡片:“看明白了吧?15就是比6大!”
这孩子,他上去的时候神神秘秘地用一只手捂着口袋,原来藏着东西呢。
谢章令:“我只摘一个就行了。” (只剩2和6了,看你怎么摘?)
他飞快地擦掉6,亮出学具卡片6:“看,倒过来就是9,9比6大!”
最后剩一个2了,我说:“我也想摘一个,我要把这个比6小的摘掉。”学生笑嘻嘻地看我摘完,高兴地说:没了。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有好奇心,心理自由,心灵开放。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建立在尊重和依靠学生的基础之上,不管学生有多小。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才会被激活,创造思维的火花才会燃起!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所学、所思为课堂情境的创设创造了物质环境,同时他们也成为情境本身。他们在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创造的惊喜。这里,有教师式的学生,也有学生式的老师,大家“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尽管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不是纯数学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放飞了学生的想像,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他们虽然没有思考数学,却在数学地思考。所以,为此花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儿童真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童心永远是有待挖掘的重要教学资源。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需要也很值得我们反复体察,细细品味。不断地读,就会不断地发现童心里深不见底的一面,也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感悟。本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摘”画在黑板上的桃子,找比6大的桃子时的那种无拘无束,让我在笑过之后,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使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自然地进入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的任务,让知识“活”起来?如何才能走进童心,给他们更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使他们能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呢?这也许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永久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