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掌握第一手资料出发
——教师的实证研究(十)
概 述
一般来说,教师会感到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比较适宜于自己的研究,对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特征的实证研究则有较多的畏惧心理。其实这种畏惧大可不必。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科研素养,大家应该了解一些实证研究的方法,并努力让它服务于普通教师的研究。
一、教师的研究中少不了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对应于思辩研究、文献研究,以量的研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研究类型划分。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实证研究更强调的是,以实践中所发生的事实来证明结论,并包含着明确的数量分析的要求。本文不从具体方法角度来阐述实证研究,而是从方法运用的理念或指导思想,从比较抽象层面来考察实证研究对教师研究的意义。 教育研究的性质与对象相对自然科学研究有其特殊性。随着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质性分析方法盛行,新的问题便很自然的产生,即中小学教师所开展的研究中到底还要不要实证研究,如果要用,它与人文科学研究方法间又是如何的关系;又该如何去运用和用好。我们的想法是:
(一)正确认识实证研究的价值
实证的研究这种研究思路主要源自自然科学,而教育研究更多的是具有人文科学的特征,因此始终存在着一个在教育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是否适合和如何使用的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研究的方法已逐步从重视实证的、量的研究向重视实践的、质的研究转变,强调了其人文性特点。但是教育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综合性的,实证研究具有掌握资料的多角度、研究结果客观真实等优势,能够帮助教师在研究中收集掌握更多第一手的资料,更好地归纳提炼研究成果,更有把握地得出研究的结论。从这个角度说,实证研究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反思20年来群众性教育科研发展的历程,由教师为主体参与的学校教育科研性质与特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师参与研究的功能更主要是完善教学实践和完善教师自我,因而教师开展研究的方法也必然相应发生着变化,并且需要寻求对原有方法的变通与改造。尽管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很好地倡导和推广,但不会因此而否定了实证研究存在的价值。事实上在教师的研究中,当他处于不同的认识阶段、在为不同的目的而开展的不同研究中,往往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对事物缺少了解尚不能形成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完整方案时,研究者往往倾向于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期获得对事物更多的认识。而当他已经对事物和问题的解决有了清晰和比较完整的认识时,他总是会试图对自己的研究结果作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为了获得更充分的说服力,他就需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因此现实往往是,定性研究的深入会提出定量研究的需要,而定量研究的开展则进一步为定性研究提供了数理和逻辑的依据。从这样的角度说,这两类研究互相支持、互相依存,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要将不同的研究方法交替使用而已。即使在教师结合自己日常工作所开展的各种微观研究中,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准确的数据说明都是同样重要的。问题只是在于,研究者如何根据自己的研究条件和研究目标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我们认为,比较全面完整些的表述应该是:二者兼用,不可偏废,合理选择,组合使用。
(二)实证研究对教师实践性探索的作用
1.多角度地收集研究所需资料。教师研究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到确定问题,从解决问题到对问题解决的效果检研究过程中,都需要教师学会对资料获取、加工和表达。实证研究可以测的整个帮助教师比较系统地收集到各方面的资料,并且往往会获得意料之外的信息。 2.更好地认识教育,参与教育教育改革。有研究者认为探索性实验是一种为了“求善”的研究,是为了积累经验、形成对教育现象较为完整的认识和提出4较为有效的改革措施而进行的研究。调查研究同样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教师才能逐步做到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现象到本质,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改革。 3.各种方法的运用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过程。合理正确地掌握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决不是一件容易事,在这过程中教师会碰到各种困难,需要教师有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运用研究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学习、提高自己科学思维方式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克服主观武断,凭经验办事的作风,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师在调查研究中经常写观察笔记和教育日记,可以提高自己反思能力,而反思能力则是研究型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4.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率先学会研究。教师自己掌握了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能比较得心应手,从而顺利完成二期课改赋于教师的任务。
二.让实证研究体现“平民性”
(一)实证研究运用的多样性
用于问题发现与课题选择 调查观察研究对教师发现问题,确立研究的课题与专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泗塘小学的教师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开展课堂调研,进行研究性的听课、评课活动。主要采用的是观察法,观察师生互动情况等,在写成“课堂教学现状调研分析报告”基础上,选择了“语文课堂沉闷的原因及对策”、“小学语文互动型教学方式建构”两个项目展开研究。 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 大多数教师在课题研究前期会通过调查搜集以下资料:一是了解研究对象的现状,以便研究后期进行效果检测作对比研究;二是发现研究问题的具体表现与成因;三是对解决问题提供实践依据。 某学校教语文的陈老师设计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与研究》,通过对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学生所认可的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所喜欢的作业类型等,先后做了几次问卷调查。分析这些调查数据后,设计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布置、完成和评价作业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中不认真做作业和不按时交作业的现象,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① 用于分析研究结果 为了使研究结果表达时结论更有说服力,需要收集证据性的“信息”,如实验研究确定实验因子后,需要观测实验结果或观测反应变量,具体的方法可以采用写观察笔记、访谈笔记和教育日志等文字记录法,录音、录像等媒体记录法。这些方法所积累的资料是检测实验效果、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的重要依据。从教师提交的研究报告中不难发现,他们大量采用了诸如观察、调查和小型实验等实证方法去研究自己的教育难题。
(二)实证研究运用的灵活性
教育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教育研究对象是人,教育情境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教育研究中的实证研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在确保符合基本条件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其科学性而换取其现实可行性,教师可因研究内容、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层次、研究目标不同而进行适当变通。我们在第一章中强调教师研究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在运用研究方法上同样应体现多元性和灵活性试。 因研究内容而宜 如教育心理实验重视实验因子的操作和对无关因子的控制,重视数据分析,而许多德育方面的研究则很难进行控制、效果的检测评定往往不易精确量化。 因研究目标而宜 教师尝试运用实证研究时,需要确定自己开展教育实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探究式实验和验证式实验。探究式实验目的是为了“求善”,即为改进工作提高效果而进行研究。验证式实验则是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设想或方案是否科学,是一种旨在证明某一个理论假说而进行的研究。研究的起点和目的不同,研究的要求和做法也不完全相同。(详见本章“一位小学教师的教学实验研究”) 因研究角色而宜 根据研究主体的角色、经验与能力,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对于刚刚起步研究的教师运用调查法主要是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调查的规模仅限于自己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对于有一定研究经验的教师,可以搞大样本调查,要向自己提出规范运用调查法的要求。(详见本章“让事实‘说话’:学会调查研究”与“张园长初次进行调查研究的经历”) 因研究对象而宜 实证研究可以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将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如某一位上几何课的教师在一堂课上向学生提了159个问题,其中大多数问题属于无效和低效的,这一定量的数据分析,是通过课堂观察技术中媒体记录法发现的,从而促使教师如何在学生提问方面进行反思研究,以改进教学。 顾泠沅老师倡导的教师开展“行动教育”主要内容是以课例为载体,在专家的指导下,同伴的互助中实现“三个关注”和“两个反思”(关注教师教学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反思理性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三个关注都依赖课堂教育案例研究过程中运用课堂观察技术,依赖课后专家、同伴与教师间的访谈、沟通。它们实际上既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又包含着定量分析的具体要求,所以无论是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还是运用量的研究方法,关键是根据教育研究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实证性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首先是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其产生优势互补的作用。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各有其长处与短处,实证性的研究其长处在于:可以对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关的变量的关系进行判断、分析;可以通过一定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对研究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检验;对研究结果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测量和代表性的数据等。其短处在于:只能对教育现象的一些比较表面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对具体的细节内容,当事人的内心想法则难以捕捉等。因而还需要采用质的研究来弥补。全国有影响的“青浦教改实验”与前苏联的赞科夫的研究称为“教学与发展”的实验一样,整个过程中有教学调查、经验筛选、教学实验、案例研究、成果推广等,从而构成了行动研究的完整过程。 其次是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进行的,搜集到的是眼前发生的现象,但是要了解现象产生的原因就需要调查访谈,或进行追因研究。又如通过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实验假设的依据,也是事后检测实验效果的重要依据,也即前测与后测。
2.周密地制订研究计划
在行动研究中,问题可能是逐步清晰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研究方案,研究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灵活执行。而实证研究关注教育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研究的开始时,就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理论假设,对于样本的选取、实施的时间、数据资料收集的内容方法等,都要事先详细设计、周密安排,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与普适性。
3.从实际出发,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实证研究方法在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操作规范与要求,普通教师在运用时要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问题的特性选择相应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