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能力并重 启智与习惯并举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013年秋小学质量监测数学试卷分析
重庆市万州区教科书所 骆大云 屈建平
一、本次监测数学成绩统计分析(见质量分析报告)
二、本次监测试题分析
本次监测数学试卷总的来说命题科学合理,严格遵循《课标》要求,立足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实际,注重考查基础,侧重考查能力。考题范围基本涵盖了教材的主要知识,呈现出以下特点:
1.覆盖全面,分布合理。
2.注重基础,考查能力。
3.贴近生活,注重人文。
4.遵循课标要求,突出课程性质。
总之,本试题体现了应用性、时代性、教育性、综合性、开放性,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当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没有熟练形成相应的技能。
这点主要从填空、选择和判断题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不够,以及整个卷面中学生的计算出错较多,计算能力有所下降中能够明显的得到体现。
2.思维训练深度与广度不够。
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地就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成长学生的智慧。然而,由于错误或片面的理解上级部门关于减负与提质的规定,怕给学生造成了学习负担,在平时的练习设计中人为的降低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弱化了数学学科启智的功能。如告诉上底、下底和高求梯形的面积学生很熟练,而告诉面积和上下底,反过来求高,学生就无从下手。
3.不注重积累生活经验,学科整合不够。
这点主要反映在学习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如2分-100秒=( )秒,不少学生将其进率当作100,还有将“太阳绕地球转”判断为正确;“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判断为错误等。
4.解决问题能力弱化。
“解决问题”能力的弱化,同时也是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点突出反映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和解决问题时,不能抓住有效的数学信息和数量间的本质关系去建模、辨模和用模。
5.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发现、倾听思考、交流表达的习惯,二是在作业时没养成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检验检查的习惯。导致能解答的问题解答不了,能得的分得不到。
四、今后的命题趋势
1.合理把握基础与能力的考查比例。
2.适当增加现实生活素材的题型。
3.进一步关注新课程教材中新增加内容的考查。
4.创设开放性的评价形式。
五、今后的教学建议
1.读透教材,理解意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蓝本。作为教师,一定要研究课标,读透教材,弄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系。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一是明白例题编排的目的和意义,二是明了习题的编排规律和意图。三是挖掘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四是传承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情感要素。
2.践行模式,培养习惯
结合变革课堂教学活动,在践行万州区“以问题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入轨入格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原则,结合学校实情实现模式创新,百花齐放。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重点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审题、静心思考、独立作业、及时检查,思维求异等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3.立足课堂,深化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形成熟练的数学技能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课堂中,要高度关注练习的设计与运用。一是练习要及时。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所以课堂练习要做到边学边练,边练边反馈。二是练习要有层次性。模仿联系要立足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运用,综合练习要立足于促进前后知识的联系,提高练习要立足于促进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要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上和逆向思维等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4.强化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最为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发展学生其他数学能力的关键。当前计算教学过分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口算不讲速度,计算方法缺乏概括与提炼,计算器使用不当,这些都是造成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因此要高度重视口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强化计算方法的提炼与优化,确保计算训练的时间与空间,养生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