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科研 >> 理论点击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合作学习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合作学习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1241 | 更新时间:2012-2-7 | 文章录入:宋运葵 ]

合作学习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早就指出:社会沿着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给个体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充分发展的可能和积极自主的创造的可能。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个体之间的合作精神与强的交往能力则日见重要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独自发明创造已经越来越不可能。这从现代高科技发展和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都得到了证实。在教育理论界,人们也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中得到发展"。从学习效果上,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注意到相互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揭示了,相同年龄水平儿童的相互活动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北师大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更从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的高度,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并把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为:"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目前在我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实验点已不下十处。在国外,近20年来对合作学习研究的热潮也久盛不衰。国内外在实践中取得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虽然揭示出一些基本规律,但尚欠深入,以致在实践中的低效现象比较普遍,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为了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以便较彻底地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探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 不同学科的合作学习应有不同特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必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或其它教学活动之中。在体现这一思想的过程中,除了应有一些较一般的规律在各科教学中都发挥作用外,更有学科特点及学科认识特点所决定的学科合作学习的特点。我们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作用。我们有必要研究各个学科的概念结构特点及其习得规律,研究合作学习的习得规律与常规学习的习得规律。研究不同结构特点知识系统的合作学习中学生表现出的行为特征,然后加以长期跟踪,取得大量第一手材料,一方面丰富和发展各学科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研究结果的抽象综合,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般教学理论,使我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更趋透彻。再反过来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例如,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合作学习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对这些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探索出有利于所有学生充分发展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这对教学理论与实践无疑都是一个不小的贡献。从活动特征来说,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合作者之间进行的互动作用也要体现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而在外语教学中,思维虽然也很重要,在推理方面却与教学学习上有明显不同,合作学习的互动作用则主要表现在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就是上述的概括,我们也还是停留在较一般的认识层面上,我们要做、要深入做的工作是在实践中透彻地挖掘其行为特征及存在的必然性,我们挖得越具体、越细微,才越有利于我们的高度的概括,越有利于我们理论的发展,而这种理论再去指导实践,才越有效力。因此,有大量的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

二、不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成就存在差异

在一般教学论研究中,人们早就注意到不同学生的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故自古就有"因材施教"之说。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中,国内外的实验研究者同时都注意到:这种差异依然不可避免。但是之所以这些年来对合作学习研究久盛不衰,是基于合作学习对所有学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这一事实。在国外,学者Van den Eeden等人的研究中注意到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不同成就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收益,而合作学习会使成就高的学生受益,而不是对学习成就较差的学生;在我国,研究者也发现分组学习时合作小组被所谓"小权威"控制的现象,在这种小组中,"小权威"之外的其它学生的参与度受到限制,因而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国外学者在分析不同学生学习差异时从两个角度做了概括, 他们以为,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则学习成就差的学生收益小归因于其此前所具有的基础差,是他们存在认知上的差距,因而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应同时施以认知策略的训练;从社会交往角度考虑,分组后就容易在组内形成按一定地位排列的秩序(status orders,也就是我们所说"小权威"现象,为了克服这种现象造成的低效,就应施以交往策略的训练。这两方面的训练对合作学习的成效都得到肯定的结果,而这两方面策略训练的结合则对教学成效更有改善,优差学生各自都有自己的进步。这些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的成果都值得我们借鉴。不论如何,差异是一个永远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承认和接受这种客观存在。问题是我们应该注意在差异存在的同时,每个学生是否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主体的参与度到底有多大?我们能否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至于对个体发展的评判,我们应该采用长短结合的方法,即时的学习成绩当然应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但依此思想而培养的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及其强的社会适应性却是最最重要的而一时不能看出来的,这就需要较长期的跟踪研究,方能定论。

三、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效果也不同

尽管合作学习在本质上是要发挥主体之间的高度的交往和互动作用,然而合作学习却有多种组织形式,也就是说:主体的参与的情景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认真地去研究各种形式的交往和合作形式对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度,以便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建构最优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从合作学习的外在组织方式的角度考虑,我国学者分别研究了二人小组,三人小组,四人小组,五人小组,六人小组和七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在不同人数小组的学习中创造了""形排列,"U"""形排列等排列方式。并对各种情况做了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分组时,人数不超过五人效果较好。但这一结论也不是绝对的,尚待进一步检验。

上一篇文章:我国教育研究范式应有的特性
下一篇文章:中小学教师撰写论文存在的突出问题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66]
· 城乡帮扶践行教育均衡 智慧…[59]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62]
· 做一名研究中考题的数学教…[53]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81]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131]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108]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208]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57]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604]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