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绿色教研 打造教研品牌
——在2011年春季开学职工会上的讲话
万州区教科所 刘恒远
一、绿色教研的内涵是什么
“绿色”:从日常用法来看,绿色原指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之色,与表示枯萎死亡的黄色相对;绿色亦因此被进一步引申为生命;绿色再进一步被视为生命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象征。
“绿色”,是春天的色彩,是世界的原色,是生命的本色;象征着生机和永恒,象征着文化与文明,象征着民主、科学、关心、尊重、包容、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和谐,代表希望,代表未来。绿色意味着常态、自然、真实。
“教研”:是现代教学研究工作的简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国家课程标准为蓝图,依据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选定的教材为蓝本,围绕“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为中心内容而开展的业务性研究活动。
“绿色教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支点,以课堂教学变革为起点,以发展教研员、发展一线教师、发展基层学校和发展教科所为终点,从而全面提高本地区教育质量的一种教学研究愿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绿色理念→(绿色GDP、绿色食品、绿色软件)→绿色教研→绿色课堂(变革课堂,发展教师)→绿色学校(升华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校)→锻造教研名师(提升教研软实力,发展教研员)→打造教研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发展教科所)
二、为什么要开展绿色教研
1、绿色教研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研究就应以发展人为核心。发展人首先应发展自己,其次要发展自己服务的对象,即一线工作教师,通过发展自己、发展教师来发展学校和教科所,最终达到发展教育的目的。
2、绿色教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国家、市、区教育规划纲要及“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具体体现
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国家、市、区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教育规划,都把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核心工作。绿色教研通过课堂教学变革,建立绿色课堂,让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绿色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新课程改革核心是课程设置,重点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难点是高考制度的改革。课程设置、高考制度的改革不是我们教科所能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能有所作为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开展绿色教研,建立绿色课堂就是引领新课程改革。
4、绿色教研是教科所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所追求的教研理念是:适切学校需要,引领教改方向,其基本任务是:创新教研机制,打造教研品牌,锻造教研名师,服务广大师生,提高教学质量。绿色教研以课堂教学变革为起点,以发展教研员、发展一线教师、发展基层学校和发展教科所为终点,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本地区教育质量的愿景。
5、绿色教研是加强“三风”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需要
常言道:做事要先做人。开展绿色教研,首先规范教学科研行为,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力度,建立健全行风、学风、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增强法规意识、服务意识、师表意识、公平意识。同时大兴学习研究之风,建设学习型教科所,不断提升全所专业技术人员的学科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只有这样不断提升软实力,才能增加核心竞争力。
6、绿色教研是焕发教研新春的需要
老鹰重生的启示:鹰是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的活到70岁,超过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动物。然而,有一部分的鹰却在40岁的时候就会死亡,只有大约3成可以活到70高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一只鹰活到40岁左右,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双翅的羽毛也会粗大沉重,不再能够自由飞翔。这个时候,鹰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到巢穴,静静等死,一是通过150天的漫长煎熬,获得重生。如果一只鹰选择了重生,那么它必须艰难的飞到山崖顶端,在那里筑巢。然后,它要忍着饥饿和疼痛,在岩石上日复一日的敲打它的喙,直到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接着,它再用新长出来的喙,把原来的爪子,一根一根地拔出来。然后当新的爪子长出来后,再把自己身上又浓又密的羽毛一根根地拔掉。五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重新得力又开始飞翔。老鹰获得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的故事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衰老也是可以逆转的,人类瞄准自己生命的弱点,刻苦训练,也是能够获得第二个青春的。我所教职工平均年龄虽然偏大,随着岁月流失,知识老化,脑力退化,但如果重新学习,不断充电,勤于动脑,也会延缓衰老。随着年纪增长,身体许多部位的机能衰退,颇像老鹰的爪、喙和翅膀那样,如果针对薄弱环节,科学锻炼,持之以恒,也会获得新的生命力。通过绿色教研,大家先知、先学、先思、先研,引领一线老师开展课堂教学变革,构建绿色课堂,从而焕发新的教研新春,延长学术生命,扩大学术空间和半径。像开国老领导一样成为全市、全国的教育专家。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