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7版)介绍
1995年8月,重庆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第1版)出版。其后不断更新,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第6版。该套教材先后通过了重庆市和教育部的审定,认为该套教材符合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且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创新性,是一套实用的好教材,适合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用书。同时,教材屡获殊荣,包括获“中国发行协会2001年度优秀畅销书奖”、“第三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双效图书奖”等。
从2009年7月起,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和重庆大学出版社开始积极酝酿《小学信息技术》第7版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新教材的编写工作采取了“招聘”的形式,面向全市范围公开选拔教材编写人员。最终确定由西南大学的徐展博士和重庆市教科院的杨博主任为总主编,重庆市教科院李可同志为执行主编、肖方明等8位同志为分册主编。来自于重庆各地区的共计27名成员构成了教材编写团队,其中既有理论知识丰富的大学教授、信息技术研究员,更有教学实践能力极强的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整个编写团队年轻化、知识化,认真负责、团结合作、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为了配合第7版教材的编写,团队于2009年9月-10月对重庆市各区县数十所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了解他们对教材编写的意见,探索一套优秀教材的影响因素。最终,在保留上一版教材的优点的基础上,《小学信息技术》(第7版)着重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和创新:
(1)兼顾城乡差异
从知识掌握的目标上区分不同的层次性,即基本知识细致叙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拓展知识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动手尝试;策略知识给出要诀,期望学生灵活运用。充分考虑到教材面向城市和农村小学的适用性和变化性,即考虑到重庆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设的具体情况,既让每一个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也为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和拓展的空间。
(2)内容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教材编写团队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删除了FrontPage的知识模块,以博客取而代之,更加适合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和应用网络;增加了网络应用方面的内容,强调对学生利用关键词组合进行快速准确的网络搜索以及下载各种素材的能力培养;不再基于Office2000版本,而是基于Office2003版本讲解Word、PowerPoint、Excel等知识模块;补充了深受小学生欢迎、简便易学的图片处理软件光影魔术手等到教材中。
(3)降低操作难度
全套教材普遍降低了对操作的技术难度要求,进一步提高讲授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开心学。例如,Flash动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知识模块,但上一版本要完成一个任务涉及过多的操作,因此,烦琐的步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障碍了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新设计的内容通过向学生提供组件的方式简化了操作,而重点让学生设计动画或感受动画制作的关键步骤,更加适合小学生探索和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4)密切联系实际
全套教材在保持任务驱动的风格上,更加密切联系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课程内容。即不是为了掌握操作或技术而上课,而是因为学习或生活实际有待解决的问题,从需要出发引出教学内容,始终带着解决问题或满足需要的动机进行学习。例如,强化了合理、安全地使用计算机等内容,让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学习电子表格Excel等,增加了购置计算机等生活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等。
(5)提升思想内涵
在合理安排知识设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材内容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渗透道德和法律教育。例如,内容设计上尽量考虑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环保和低碳生活、文明上网行为、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等等,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传统说教,而是切合实际地适宜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教育。
因此,总的来讲,第7版教材是在第6版基础上的扬弃和发展,改革与创新,更加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