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学科教研 >> 小学教研 >> 小学语文 >> [专题]教研新秀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小学语文教研新秀之十三--吴咏梅       
小学语文教研新秀之十三--吴咏梅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3857 | 更新时间:2007-10-16 | 文章录入:谭家驹 ]

 

教育感言:我常常告戒自己:教育是缓慢而美丽的事业,需要用心去耕耘,用爱去浇灌。

个人简介:吴永梅,汉文本科,任教于万州区中加友谊小学。首批市级小语骨干教师,区级小学教师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区级教研先进个人,继续教育先进个人。论文、教案在国家级刊物发表 2篇,省级2篇,编写的学法指导丛书省级出版社出版;共20多篇在各级获奖,其中国家等级奖3篇,优秀奖1篇;市级3篇;区级多篇。参加赛课获原万县市一等奖1次,现区级二等奖3次,原龙宝区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主研的国家级2个子课题已结题,2个区级课题均获2005年万州区首届科研成果三等奖。在2007年万州区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获小学组全能一等奖(第一名),“我的教育故事”案例撰写二等奖(第二名),“我的班主任观”演讲比赛二等奖(第二名)。在区、校级上过三十多节研究课,受到与会老师的好评。指导学生习作参赛获国家级、市级多人次,发表多篇。所教班级多次被原龙宝区、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

精品论文:

回 归 本 原   学 会 赏 识

                万州区中加友谊小学    吴永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作文教学成败的尺子,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就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说,尽管比课改前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认为作文难学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作文教学的质量不高,仍然困扰着小学语文教育界,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个人粗浅的认为,其中也有来自我们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指导上出现了偏位的原因。

1、认识上的偏差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学生作文,老师要先明白为什么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这里叶老非常明确地阐述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作文是为学生生活服务的。

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把作文教学的目的建筑在高分、获奖和发表上。考试前,就要求学生大量的读范文,背范文,考试时就照搬照抄;竞赛时,就生搬硬套。有的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创作而准备。他们把文学创作的要求强加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偏重形式和写作技巧的训练,过分追求语言的优美,结构的巧妙。于是学生在作文中挖空心思,布局谋篇,粉饰语句,使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的文字游戏,文中不见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这样的作文教学把学生学习作文从学会生存、塑造人格中分离了出来,严重背离了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重要思想。

2、指导上的偏位

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始终没能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因为,考试作文写得好,语文就得高分,升学的机会就大,所以必须把作文写好。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不顾学生的积累和认识水平,刻意追求新奇,片面强调作文教学内容新颖、独特,事例一定要典型、感人,并要使人从中受到启发、教育。事实上,学生的真实生活基本平平淡淡,哪有那么多既新颖又典型,既典型又感人的“大事”来写啊!

由于我们的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目的方面的认识偏差,指导上出现了偏位,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一味要求学生以自己心目中的“优秀作文”来衡量学生习作,时常求全责备,学生很少在习作中书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于是,学生一说起作文就头疼,情感的闸门关闭了,表达的欲望没有了,怎么能写出能表达自己情感的习作呢?又怎么能在习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和喜悦?

显然,作文教学要走出困境,从根本上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回归本原,学会赏识。

1、回归本原

小学生作文到底是什么?小学生的作文是小学生练习写文章的一种作业,一种练习。既然学生作文是一种练习写文章的作业,我们就不应该过高地要求小学生习作具有较高的水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关于写作的目标规定得十分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小学阶段的目标比这还要降低一些难度。由此,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一是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二是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因为小学生作文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

既然学生习作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那么教师的教学指导为学生服务,这才回到了作文教学的本原,让作文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步。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用口头说心头,用笔头写口头的能力。“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这里强调我口,我手,我心,是“我”,这个“我”就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作文训练不能离开学生的基础,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更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不能要求学生像作家一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要求学生把已经认识的事物、已有的思想和积蓄说清楚、写明白就可以了。

2、学会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作文的起步,养成孩子用笔说话的兴趣和习惯最重要。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写作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了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一阶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阶段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三阶段才过渡到作文的目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那么,学生习作的兴趣从哪里来?我在教学中就运用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周弘的赏识教育理论,学会赏识学生的习作,强化学生习作的优点,淡化其不足,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学生就不怕写作文,学生就会产生“我会写习作”、“我的习作不错”的良好的作文心态。

(1)从赏识准确的遣词造句开始

我班学生从一年级的写话到现在五年级的习作,其中也有不少不尽人意。特别是低年级的写话,中年级的起步习作,学生交上来的写话、习作,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错别字连篇,乱用或不用标点符号。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高标准”“严要求”,更不横加指责或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而是在用得准确的词语、通顺的句子下面画上“——”,在用得精妙的语词下写上“好!”“妙!”,让学生比比,老师在谁的写话、习作中打的“——”多,批的“好”“妙”多。同时,又用高等级“诱惑”学生,我批阅的学生习作,最低等级也会是“A,我对学生说“A”就是“优秀”,你如果得了“A+”、“A++”就是“优秀”的“优秀”了。我还经常鼓励学生把自己得了“A+”、“A++”等的优秀习作拿去给其他同学看,或在讲台上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如此这样,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培养了习作的兴趣,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营造了互相赏识的良好氛围。我班学生在这样的真诚赏识下,越来越喜欢写作文了。

(2)赏识习作中透出的儿童灵性

当教师去掉了作文教学中的功利色彩,以平常心、爱心去面对学生的习作,你就会欣赏到学生习作中透出的儿童灵性,而且你会觉得儿童的生命是如此的灵动与美好。

如我班廖良政同学在习作《我成功了》一文中,描述自己向朋友夸下“海口”,说:“把鸡蛋从五楼扔下来,鸡蛋不会破”。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尽办法扔,结果都破了。最后他又请教哥哥,把鸡蛋用海绵、布条等“全副武装”,从五楼扔下来,结果成功了。我反复品味这一情节,眼前浮现出一个平时虽不善交往的孩子,却对未知领域有着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欣然在他文后批下:“老师也为你的成功感到高兴,更为你不怕失败的探索精神感到骄傲!你就像位小科学家。”又如扶丹萍同学写给我的一封信——《老师,你怎么了?》,信中写道她在课堂上多次举手,而我没有喊她回答,她十分难过,以为是我不喜欢她。我分明感受到学生是如此地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教学中要注意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孩子。我惭愧地在她信后批上:孩子,老师也很爱你的,别多想。

诸如此类的事例举不胜举。不难看出,学生的习作就是要真实的反映他们的生活,老师的指导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教师和同伴的赏识,是他们喜欢习作的强大动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用“笔”说话,“用我手写我心”,学生习作才能闪现出儿童的灵性。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小学作文教学论》  高宗达著

《论小学作文教学的真实性》  虞小玲著

《谈“新课标”写作目标与叶圣陶作文教育思想》 何尧先 徐德华著

《小学作文教学新思维》  杨伟著

 

上一篇文章:反思课堂现状  追求有效教学
下一篇文章:小学语文同步教案三上第四单元(一)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65]
· 城乡帮扶践行教育均衡 智慧…[59]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60]
· 做一名研究中考题的数学教…[53]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79]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130]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107]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207]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56]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603]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